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李白 >> 诗仙李白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谈《横江词》的写作背景 ——兼与李协民同志商榷
作者:诗仙李白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1:01:07
载入中…
 

《横江词》是李白的名篇之一,前人赞此诗“气格合歌行之盛,使人叹咏①。但诗中的横江指何处?此诗写于何时?注家看法不同,因而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就必然不一致。李协民同志在《关于〈横江词〉的两个问题》(载本刊1980年第4期)一文中,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了与各家不同的新的见解,值得重视。
我很同意李协民同志对“横江”的理解。《横江词》中的“横江”,非指和县的“横江浦”(许多注家持此看法)。而是指采石矶和横江浦相对的这一段长江江面;诗人当时是在长江东南岸的采石矶,而不是在长江西北岸的横江浦。这一点,不仅诗中“横江西望阻西秦”一句,明白地交代了诗人“是站在长江东岸向西了望”,另一句“浪打天门石壁开”,更证明诗人是站在采石矶。天门山,即东、西梁山,一在当涂,一在和县,二山夹江对峙,与相距十余华里的采石矶,恰成直角,站在采石矶正面上望,东、西梁山如两道蛾眉,左右分开,故采石矶建有“蛾眉亭”;下望,两山如门,浩浩江流从“门”中涌出。诗人当时只有站在采石矶,“浪打天门石壁开”的景象才可看得分明;若在和县横江浦,侧面看山,压根儿也看不到“门”的。
还有,“牛渚由来险马当”,牛渚矶,即采石矶。诗人只有站在突出江心的牛渚矶旁,才能看到滚滚江流怒触矶石、“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惊心动魄的场景,产生“险”的感觉;若在对岸下游横江浦,这奇景为矶石阻挡,看不见,而且水流几经盘桓,流势趋于平缓,不会使人产生险的感觉。此外,诗中提到的“横江馆”,设在今采石镇临江渡口之处,不仅地方志有记载,而且遗址尚存;遗址所在的那条古老的小街,至今仍沿用“横江街”旧名。
而和县的横江浦,乃是洲渚,地方志并未记载设过“横江馆”,也无遗迹可寻。笔者家近采石,近年因撰写《李白在安徽》一书,又多次到这一带作过调查,故对此情况比较了解,特提供以上一些材料,为李协民同志的论点补充一些证据。李白写《横江词》,是在和县还是在采石,本属小事,但因与理解诗的内容有重要关系(这一点后面还要谈到),故辨正清楚,是有意义的。李协民同志对《横江词》写作时间的看法,我以为尚值得商榷。
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过去有两种意见:黄锡圭《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将此诗系于天宝十四年;上海复旦大学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李白诗选》,均据此诗中“郎今欲渡缘何事”一语,认为“郎”乃古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因此推定此诗乃开元十四年李白初出蜀时所写。李协民同志不同意以上两种意见,他认为,天宝十四年,李白已五十五岁,“五十五岁称‘郎’,似乎不恰”。
他又认为,两本诗选的注释者只看到诗中“郎”字,没有看到诗中还有“公”字(“公无渡河归去来”),“公”乃称老者,开元十四年,李白才二十四岁,“二十多岁的人为‘公’,也不恰”。于是他来了个折中,将此诗写作时间,定在“天宝元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这时李白四十二岁,“只有四十来岁,‘公’、‘郎’两字似乎均可以用”。这种看法好象很公允,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判断此诗写作时间,“郎”、“公”二字均不足为据。“郎”,并非只有“称呼年轻男子”一义。据袁枚《随园随笔》(卷十六)考证:“唐人称郎最贵。唐人呼元(玄)宗为三郎,杨再思媚张昌宗称六郎,朱滔称田悦曰八郎,李晟称田希鉴曰田郎,安禄山称李林甫曰十郎……”上列这些人,老、中、青皆有,都称“郎”,不过表示敬意。同样,此诗中的“郎”,也不过是“津吏”对客人的一般敬称,犹现代语“您”、“先生”等。
可见据此字而推论年龄大小,乃是望文生义,出于误解。“公”字同“郎”字一样,旧时也常作一般敬词用,如“诸公”并不是说“诸位老公公”。《汉书·韩信传》:“(刘邦)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称萧何)无所追,追信,何也?’”这里的“公”,也只是“您”的意思。更何况《横江词》“公无渡河归去来”一语中的“公无渡河”乃是用典。据《古今注》记载:昔有狂夫横渡急流,其妻阻之不及,堕河死,妻弹箜篌而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津吏”借这个典故不过是警告客人:风浪险恶,莫学那“狂夫”轻易渡江。此句中的“公”字更与年龄无关,岂能断章取义,据此推论写作年代?再从《横江词》的内容看,既不象李白二十多岁初出蜀时所写,更不象他四十二奉诏进京时所写。
二十多岁,李白风华正茂,加以身处开元全盛之时,他常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对前途和事业,充满乐观自信,不大可能写出《横江词》这样满纸风波、险恶,满纸忧愁、烦闷的作品来。再说,李白二十几岁虽曾顺江东下往游吴越,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那时即游过采石矶(据我们考证,李白初游采石矶,是在天宝六年他四十七岁时,第一首诗《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白壁山一名“石壁”,在采石附近)。人既未到,焉能写诗?说是天宝元年李白奉诏进京途中所写,也不对。由南陵奉诏进京,是李白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刻,从《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可看出他为自己获得进身报国的良机,何等狂喜,又是“呼童烹鸡酌白酒”,又是“高歌”,又是“起舞”,临动身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怎么会刚刚就道,思想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水牵愁万里长”、“如此风波不可行”……这是不可理解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再说,李白由南陵渡江,近处有铜陵(唐时属南陵)、芜湖等许多比采石还有名的长江水路码头,他又急于赶路,何必舍近就远,绕道百里由采石渡江?这在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李协民同志为了说明“道路很对”,还引陆游《入蜀记》为证,说隋代韩擒虎平陈及宋代曹彬下江南,皆自采石渡。这里陆游不过是说明采石矶为金陵咽喉,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李白并非去打仗,他何必要去抢这个“险”?李白虽“怪”,恐怕也不会“怪”到这般地步吧!关于《横江词》的写作时间,从诗的内容以及联系社会背景、作者境遇看,我觉得黄锡圭把它定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的天宝十四年秋,是合适的。这首诗,诗人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极力描绘、渲染横江的险恶:这里的天色是“月晕天风雾不开”,一片昏沉、愁惨;这里的风横行无阻,“一风三日吹倒山”,“狂风愁杀峭帆人”;这里浪涛震天撼地,“惊波一起三山动”,“白浪如山那可渡”……重雾,狂风,恶浪,加上船夫、旅人发愁心情的衬托,这画面多么令人怵目惊心!诗人难道仅仅是“描写横江险恶风浪”,无所寄托?不,诗人不会为写景而写景。读者只要了解天宝末季的政治情况,一读此诗,由诗中的“月晕天风雾不开”,自然会联想到那比横江天色更昏沉的唐王朝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由横江风浪的险恶情景,自然会联想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夕那种大乱将兴、大祸将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势。
读此诗时,读者为横江上的船夫、旅人担心,更为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担心。读者所能联想到的这一点,难道不正是李白写此诗的命意所在?“安史之乱”爆发前数年(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李白一直在皖南流浪,经常往来于宣城、泾县、贵池、当涂一带。天宝十四年秋,他曾由当涂采石渡江赴皖西庐江,《横江词》很可能是这时写的。这时,正当安禄山叛变的前夕,叛变的信息已经风传各地,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诗人虽远离朝廷,但一直关心国家大事,常常为忧心国事而“匡坐至夜分”②;为自己遭排斥、报国无门而“泪满逐臣缨”③。值此国事危急之秋,诗人自然更是忧心如焚。采石矶头,见横江风波如此险恶,他自然会触景生情,扣动忧国忧时的情怀。诗人巧妙地通过对横江的描写,借“眼前景”把“心中情”生动地显现出来。
诗人站在横江东岸,遥遥“西望”京都长安,这深情的遥“望”,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命运是何等关切啊!可是,“横江西望阻西秦”,他“望”不着。这个“阻”字,不仅是写横江“白浪如山”,阻挡住“西望”的视线;也抒发出内心的愤懑:权奸当道,贤者受阻,被拒于国门之外。怪不得诗人一开头就怒气冲冲:“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这个“恶”字,表面是骂“横江”,骨子里是对充塞朝廷、作威作福的昏君、奸臣强烈的诅咒,就是这一股恶势力,使祖国和人民遭灾受劫啊!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诗人极力描绘横江恶风险浪的图景,乃是为了抒发忧国忧时之情。诗人有心报国,但无处投身,“横江欲渡风波恶”,正反映出他欲干不能、欲罢难休的矛盾和痛苦的心情。二十几岁的李白,当然不会有这样的心情;四十二岁的李白,正受玄宗优诏,荣耀赴京,就更不会产生这样的心情;只有晚年被逐流浪,又遭逢乱世,诗人的内心才有这么多的忧愁,这么多的痛苦。故黄锡圭先生把此诗定于天宝十四年作,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 注释:
①范德机语。转引自王琦注《李太白全集·附录·丛记》
②《寄何判官昌浩》③《观胡人吹笛》

[来源:https://www.libaiwang.com/lb/201208/6673.html ]
诗仙李白网
【和卢侍御通塘曲】
【山鹧鸪词】
【古意】
【草书歌行】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临路歌】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
【玉真仙人词】
【怀仙歌】
相关诗词
横江词六首
横江馆(横江津渡)
横江 (楚江、西江)
李白《横江词六首》赏析
横江词与横江疏笺
《夜泊牛渚怀古》与《横江词
《横江词》发 微
谈《放后遇恩不沾》的注释和
跨海奇策与诗人李白——兼谈
也谈《蜀道难》的寓意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