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李白 >> 诗仙李白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姑 熟 十 咏
作者:诗仙李白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1:03:21
载入中…
 
知之,即奋杀张叔。史捕兰,像为之垂涕。郡守嘉 孝,释其罪。”后人为昭彰此事,“名慈姥,故立庙祀之,塑兰夫妇像于姥侧。”这大约即为慈姥山名的由来。慈姥山除慈姥庙(又称丁兰庙)外,后又建弥陀寺、望江楼(昭明阁),今俱毁。《艺文类聚》卷八九:“《丹阳记》曰: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自伶伦采竹嶰谷,此后惟此干见珍,故历代常给乐府,而俗呼鼓吹山。”李善注《文 选·洞箫赋》曰:“《江图》曰:慈母山,此山竹作箫笛有妙音。”

【校注】
.... ,《文苑英华》作钻,注云:“集作攒。”含烟,宋本原作含仲。误。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文苑英华》俱作含烟。是。今据改。
       江岛,即指慈姥山。此山原在江中,四面环水。今已非昔状。
       龙吟,《文选》卷一八马融《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

      凤曲,《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方舆胜览》作凤笛。

      蒲柳,王 本注:“蒲柳,今之水杨也,其叶易凋落。”《世说新语·言语》:“顾悦曰:‘蒲柳之姿 ,望秋而落。’”
      常自保,全唐诗本作尝自保。
      朱本注云:“此咏慈姥竹也。言竹生乎石傍而映乎江岛,翠色澄解而落于波心,虚声凄切而 先传秋意。制以为筩,吹作龙凤之音。然龙之潜于水者,虽未得而闻之,而凤之鸣于山解谷者 ,古人尝因之而制律矣。度曲成声,声甚好也,岂如蒲柳之早凋哉。其贞固之心,常能自保,凌岁寒而永茂也。”

【评笺】 严评本载明人批:“‘深’、‘早’字工。”

【译文】
.... 野竹丛丛傍石而生,似烟霭掩映着慈姥山岛。那翠色的落影使江波澄绿,虚声中使人感到寒冷来得太早。竹制箫管能吹出龙吟的声音我未曾听到,但制成笛子吹出的凤曲应当更好。希望你不要学蒲柳的早凋,而要保持自己的坚贞节操。

望 夫 山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题解】
     《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太平州当涂县:“望夫山在县北四十七里。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周回五十里,高一百丈,临江。”又云:“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同一书所载望夫、牛渚两山相距十二里。与现代测量约同。陆游《入蜀记》引徐俯“慈姥矶诗序云:矶与望夫石相望,正可为的对。”《李白安徽诗文校笺》、新版《当涂县志》均以距牛渚山二里的“小九华山”为李白诗中的望夫山,误。按《寰宇记》,望夫山周围五十里,很可能涵括了后人俗称的人头矶、西山和“小九华山”。此三山绵延一体,连峰相向,南部“小九华山”高157米,中部西山高142.7米,北端人头矶高165.8米。人头矶正与慈姥矶相对。唐宋时并无西山、“小九华山”之名,而总 名望夫山。“小九华山”系明代后佛寺渐多,土人的美称。明嘉靖《太平府志》云:“望夫山在府城北化洽乡,有望夫石。”清康熙《太平府志》云:“望夫山,一名枣子矶,在郡治西北化洽乡。”是言望夫山顶有一硕大巨石,似枣形而立,故俗称枣子矶,又因其石似人头,俗又称人头矶。又因其石如龟竖立,旧志曾称为龟山。其实即为望夫山之石。至今耆旧仍持此说,笔者也曾见过此石,确如同俗说。然而土人俗称的“小九华山”西边坡上也有一石碑,高一人许,据说刻有“望夫石”三字,掩在林丛中。耆旧说,江上行人是不易见到的。故疑为后人制作。人头矶石于1972年炸石铺路时震落江中。“小九华山”石碑也于七十 年代开山炸石时失踪。(参见李子龙《采石话源》,江苏古籍出版社。)

【校注】
   颙望,仰望。宋本原作写望。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刘本、 朱本、严诗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望。是。今据改。
       朱本注云:“此咏望夫山也。言望夫者仰首于碧空之表,若有怨情而恨其夫不归也,遂至化形于空山。怀愁抱怨惟自知之,江草岂能知之乎?山中之花亦但争发而已矣,山花亦无所知也。然云山之阻,音信之绝,春去秋来,望之不已,而相思者又何时而已乎?”

【评笺】
     朱本曰:“按此诗说望夫,意太着实,似若后人之咏物,粘皮带骨,无有脱然之思。但李白之词气清朗,音调响亮,殊不觉耳,又岂后人可及哉!”
       严评本载明人批:“略淡,然音调亦不失。”

【译文】
.... 仰首远望身临碧空,永远是那充满离别之怨的面容。江草不知道愁苦,岩间的花儿只管斗艳争红。远征的夫婿相隔千山万重,千里音信实难相通,春去 秋来的年复一年,这苦苦的相思何时了终?

牛 渚 矶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洑间,迴波自成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题解】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之牛渚圻,津渡处也。”按:古津渡处的牛渚圻位于山的西北端,今仍为马鞍山市航运处。山之东南端为牛渚矶,有一石柱突兀江中,俗称矶头,海拔高约50 米。牛渚自南朝宋以后又称采石,故牛渚矶亦称采石矶。今牛渚山已被辟为采石矶公园,隶属采石风景名胜区。

【校注】
     流洑间:洑,朱本注:“洑,伏流也 。”间,《文苑英华》、《方舆胜览》俱作涧。
       精灵,宋刘敬叔《异苑》卷七:“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后人于此处建然犀亭,又称牛渚河为锁犀河。今人写作锁溪河。误。

      忧心句,《诗·秦风·晨风》:“忧心如醉。”
      朱本注云:“此咏牛渚矶也。言绝壁临于大江之上,群峰连接而相向,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回波冲激,自成巨浪。林木秀异而可惊。灵怪潜形而莫测。听猿啼而客心忧矣,乃取醉于江上,庶以解此忧也。”

【评笺】
     严评本:“读之使人凛然如临其境。”严评本载明人批:“前四句写景如画。‘猿啼’岂必牛渚?”
       按:牛渚矶乃江中一独立的牛渚山之矶,诗言连峰而相向,当泛指近处的望夫山所涵诸峰。清方志称沿江诸山为连石矶。林木秀丽乃诗人常见风景,于此独言“但惊群木秀”,当是其大病久卧后初见林木秀异之感受,非此等人不能有感而解。此篇似作于上元、宝应年间。

【译文】
.... 绝壁直临着大江,山峰连绵耸立相望。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回波相激自成巨浪。我惊奇那林木的葱笼秀异,而不敢测知水下精灵的形状。更有那夜间的山猿啼叫,使我忧心忡忡像醉在江上。

灵 墟 山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题解】
     灵墟山,位于当涂县城东三十里,海拔133米。《舆地纪胜》卷一八太平州:“灵墟山在当涂县东北三十五里,世传丁令威得道飞升之所。山椒有坛址犹存。 ”清乾隆《当涂县志》:“灵墟山,……入其境,寒涛振壑,空翠扑衣,令人顿消尘想。” 

【校注】
     丁令句:丁字,《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世人,《方舆胜览》作人世。
       九丹,《方舆胜览》作丸丹。《抱朴子·金丹篇》:“第一之丹名曰丹华,第二之丹名曰神符,第三之丹名曰神丹,第四之丹名曰还丹,第五之丹名饵丹,第六之丹名炼丹,第七之丹名柔丹,第八之丹名伏丹,第九之丹名寒丹。……凡服九丹,欲升天则去,欲且止人间亦任意,皆能出入无间,不可得之害矣。”
       桃杏,朱本作桃李。朱本注云:“此咏灵墟山也。墟为大丘,是必有仙者曾居于此,故名灵墟,而李白以丁令威之事言之也。令威非此地之仙,特借其事以咏之耳。”

【评笺】
     严评本:“问得虚活,或常在,或不在,皆可感怀。”严评本载明人批:“稍弱,,起四句甚寻常。”

【译文】
.... 丁令威辞别了世人,拂去俗衣来到这修仙之路。潜身炼成了九丹,方随着彩云而去。今日这里的松树藤萝已掩蔽了修炼的幽深山洞,长年荒寂,桃杏已隐入在丛木深处。不知他成仙化鹤以后,往来于辽东与灵墟山之间有了几度?

天 门 山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迴首沉青霭。

【题解】
     《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太平州当涂县:“天门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有二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天门(按:此处误,应为梁山)。按《郡国志》云:天门山亦曰峨眉山,楚获吴余皇即此处。按其山相对,时人呼为东梁山、西梁山,据县图为天门山。《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相对,隔江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山,亦曰峨眉山 。宋孝武帝诏曰:梁山层岫云峙,流间海岳,天表象魏,以旌国形,仍以二山立阙。故曰天门焉。”

【校注】
     迥出句:迥,朱本注:“迥,远也。”江上山,萧本、玉本、郭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江山上。
       青霭,咸本作青翠。朱本注:“霭,云状也。青霭,乃山色也。”
       朱本注云:“此咏天门山也。言两峰远出于江上东西而对峙者,天门也。岸映松色之寒,而石激浪花之碎,参差出于远天之际,缥缈立于晴霞之外。迨夫日落舟行,回首而望,但见山色之苍苍,有若青霭之沉于江波间也。”

【译文】
.... 远远出现于江面上的天门山,两座山峰隔江相对。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缥缈立于晚霞外围。航船随着落日远去,四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

【总评】
     苏轼《东坡志林》卷二:“过姑熟堂下,读李白《十咏》,疑其语浅陋不类太白。孙邈云:闻之王安国,此李赤诗,秘阁下有赤集,此诗在焉。白集中无此 。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卒为厕鬼所惑而死。今观此诗止如此,而以比太白,则其人心疾已久,非特厕鬼之罪。”
       陆游《入蜀记》卷二:“李太白集有《姑熟十咏》,予族伯父彦远尝言:东坡自黄州还,过当涂,读之,抚掌大笑曰:‘赝物败矣,岂有李太白作此语者?’郭功父争以为不然。东坡又笑曰:‘恐是太白后身所作耳。’功父甚愠。盖功父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之以为太白后身,功父亦遂以自负,故东坡因是戏之。或曰:《十咏》及《归来乎》、《笑矣乎》、 《僧伽歌》、《怀素草书歌》,太白旧集本无之,宋次道再编时贪多务得之过也。”
       严评本载明人批:“此乃十首侧律,一一精妙,更无迹可求。”
       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一:“《姑熟十咏》,前辈疑非白作,信然。”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东坡云:‘余尝舟次姑孰堂下,读《姑孰十咏》,怪其语浅近,不类太白。王平甫云:此李赤诗也。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后为厕鬼所惑以死。今观其诗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则其人心疾久矣,岂厕鬼之罪也。’苕溪渔隐曰:东坡此语,盖有所讥而云。”
       《明文海》卷二五三徐火通 《李翰林集》云:“李太白《姑孰十咏》,东坡怪其语浅,不类太白。孙邈子思以为李赤之诗,且谓:‘赤诗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则其心疾已久矣,岂厕鬼之罪哉?’今观《十咏》,体格声调,无可指摘,且中多佳句。如‘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又‘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又‘石甃冷苍苔,寒月湛孤月’,又‘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又‘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此非太白不能办也。藉令果出赤手,亦自可传,何至诋为病狂丧心之语?俗儒吠声,一至于此。愚又谓唐人讥讽时事,多讬寓言,如李赤《河间妇》,亦乌有先生之类耳,以为实有其人,似亦愦愦。”
       《全唐诗》卷四七二:“李赤,吴郡举子。尝自比李白,故名赤,诗十首。”下列《姑熟杂咏》,注云:“一作李白诗。”《全唐诗》卷一八一载李白《姑熟十咏》,题下注云:“一作李赤诗。”《姑熟杂咏》与《姑熟十咏》为同一组诗。按《柳河东集》卷十七《李赤传》 :“李赤江湖浪人也。尝曰:吾善为歌诗,诗类李白,故自号为李赤。游宣州,州人馆之。 其友与俱游者有姻焉,间累日及从之馆。……”但未及作《姑熟杂咏》事。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按陆游《入蜀记》卷三:“李太白往来江东,此(池)州所赋尤多。如《秋浦歌》十七首及九华山、清溪、白笴陂、玉镜潭诸诗是也。《秋浦歌》云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又曰:‘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则池州之风物可见矣。然观太白此歌高妙乃尔,则知《姑熟十咏》决为赝作也。” 张才良主编的《李白安徽诗文校笺》以张才良《〈姑熟十咏 〉作者辨证》以及房日晰、张源泰《〈姑孰杂咏〉非李赤作辨》二文,证之《姑孰十咏》为李白所作,并谓柳宗元《李赤传》纯属虚构,如《蝜蝂传》之类。詹本评此论曰:“恐亦未必。”

【系年】
 詹本云:“《姑孰十咏》之见于《文苑英华》者,有《姑孰溪》 、《谢公宅》、《凌[高欠]台》、《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矶》、《灵墟山》、《天门山》共八首,则其来源已久。惟八首分置各卷,一似了无关涉者。或谓《姑孰十咏》之名乃后人所加,未可知也。”詹说良是。今《十咏》中既写春山、夏莲,又写秋桐、凋柳,并非一时之作。似分别作于天宝后期及上元、宝应年间,故唐人编集时分置各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libaiwang.com/lb/201208/6821.html ]
诗仙李白网
【和卢侍御通塘曲】
【山鹧鸪词】
【古意】
【草书歌行】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临路歌】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
【玉真仙人词】
【怀仙歌】
相关诗词
姑熟亭
姑熟溪
姑熟(城)
春于姑熟送赵四流炎方序
夏日奉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
松江重礻右和李白《姑熟十咏
《姑熟十咏》作者辨证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