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李白 >> 诗仙李白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姑熟溪
作者:诗仙李白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1:02:57
载入中…
 

【考述】

      姑熟溪,同姑孰溪,又名姑浦。今人称姑溪河。今日姑溪河,东起丹阳湖堙没后剩下的运粮河口,西至当涂城西的金柱关入长江,全长约23公里。但在明清以前,它却由当涂城西转而北上,至采石宝积山入江,全长约40公里,此点近年新出的市、县方志均不载,但明清志书却记载颇详。

      明嘉靖《太平府志》云:“丹阳湖北股西行,经陈进圩,北受横望港水,又西过武山南,受武山港水,又西过青山北,又西过白、凌家二山南,是为姑溪。又经县南,为南州津,受胭脂港水。又西北受襄城港水,为三江口。又西北受灌渡港水,又西北过采石镇,又北经新河,至宝积山入江。”明末清初顾炎武编《肇域志》云:“姑孰溪,在城南。合丹阳东南来之余水及渚港来会,过宝积山入江。”顾祖禹在康熙三十一年前完成的《读史方舆纪要》云:“姑孰溪,在府南二里。自丹阳湖引流而北合支流诸水,汇为姑孰溪,亦谓之姑浦。又西过鼍浦,经城南谓之南州津,又西北至府西五里之江口渡,复北经黄山渡,又北历牛渚采石矶,至宝积山入于大江。”由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姑孰溪在清以前确自当涂城南转折北上,经黄山脚下,至采石宝积山入江。累累记载,不可不信。由此,《新唐书》和范传正《李公新墓碑》中所说的李白“渡牛渚矶至姑孰”便可豁然而解。原来,直到北宋,王安石还说牛渚江面“一风微吹万舟阻”,李白由牛渚矶东侧的姑孰溪至姑孰,当然方便。南宋陆游入蜀时游姑孰,亦走此路。其云:“十一日早,出夹行大江,过三山矶、烈洲、慈姥矶、采石镇、泊太平州江口。”既云过采石镇,必自姑孰溪下渡口入溪而行,若是从牛渚矶西侧大江溯行,采石镇被牛渚矶挡住,便谈不上过采石镇。何况陆游也说采石江面“微风辄浪作,不可行。”

     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当涂西边的长江东岸也有连同姑孰溪的渡口。陆游来姑孰时曾“泊太平州江口”,去时《记》云“解舟出姑孰溪,行江中。江溪相接,水清浊各不相乱”,均已证明此点。上引《读史方舆纪要》亦云:“又西北至府西五里之江口渡”,也可证明。这是姑孰城至采石镇的姑孰溪河段废弃前的状况。而这段姑孰溪的废弃又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过程。修于清道光年间的《安徽通志》载:“当涂县西三里,有姑溪水入江之路,土名‘破缺口’。明万历间知县章嘉祯建金柱塔以镇塞之,其时溪水已不复绕流采石矣。”这一记载说明,江边的渡口系姑孰溪水冲缺造成,但却未言具体冲缺的年代,联系采石开挖“新河”之举,大约在北宋(详下)。明万历间,因溪水已不复流采石,故知县章嘉祯建金柱塔于缺口处,以图堵塞入江之水,恢复旧流之状。这一方法果然奏效,故同书又云“今(姑溪水)历城南而西至金柱山,转北过黄山渡至采石西入长江,共六十里。分支北绕采石山后为新河。姑溪入江为上口,新河入江为下口。”这是道光年间的状况。

      所谓采石“新河”,即今采石矶公园东侧的锁犀河,也称牛渚河。林东海《采石寻仙踪》(载《旅游天地》1982年第5期)曾云:“我疑心这条弯曲的锁犀河可能是长江故道的残迹,……白居易‘采石江边李白坟’便不难理解了。”这个推论是正确的。这段河流原为姑孰溪下流入江段,姑孰溪即由此于宝积山汇入长江。大约在北宋初期,姑孰溪自当涂城西破缺口入江,姑溪水不复流采石,而此段河流也逐渐 淤塞,但是,采石江面“微风辄浪作”,“大有舟楫之害”,于是在北宋庆历年间(1042—1048)和熙宁三年(1070)进行清挖。这在方志上有记载。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姑孰溪已在当涂城西冲缺入江,其流经采石的分支水流自然不会如过去作为主流时那样大,造成泥沙淤积,故自庆历至熙宁不过三十年,竟一再疏理。以致陆游初来当涂时,“初询,舟人云:‘江口泊船处距城二十里, 须步乃可入。’及至阅武,乃止在城之外。”这说明舟人起初以为新河淤塞不通,须由采石步行二十里至姑孰。后因径自姑孰溪上行,便可直到城外的阅武亭下。

      自当涂城西转北经黄山渡至采石新河的姑孰溪河段,是何时断流的?方志末载。民国时期撰成的《当涂乡土志》云:“姑溪河起迄原长六十里。自抢流沙冲溃‘缺口’后,溪水直由金柱山泻入夹江,减去纡曲河流十五里,故称四十五里。”文中所说的原缺口再次被冲溃的“抢流沙”,不知发生在何年?但经踏勘,由当涂县城转北至采石的这段姑孰溪故道,至今仍断续可见。

      这段河道,历史上曾是金陵至宣城的水路。

 

【备考】

      《元和郡县志》:姑熟水,在县南二里。

      《太平寰宇记》:姑熟溪在县南二里。姑熟即县名。此水经县市中过,按溪即因地以名也。

       陆游《入蜀记》:土人谓之姑溪,水色正绿而澄澈如镜,纤鳞往来可数。溪南皆渔家,景物幽奇。

       明嘉靖《太平府志》:丹阳湖北股西行,经陈进圩,北受横望港水,又西过武山南,受武山港水,又西过青山北,又西过白纻、凌家二山南,是为姑溪。又经县南,为南州津,受胭脂港水,又西北受襄城港水,为三江口。又西北受灌渡港水,又西北过采石镇,又西北经新河至宝积山入江。

       明嘉靖《太平府志》:姑孰溪,在府城南,合丹阳东南来之余水及渚港来会,过宝积山入江。李白诗云:(《姑熟十咏·姑熟溪》,从略。)

      《大明一统志》:姑孰溪,在府城南二里,一名姑浦。有港经城中。宋建炎中,郡守郭伟始筑新城,限溪流于外,西入大江。李白诗:(《姑熟十咏·姑孰溪》,从略。)

      《肇域志》:姑孰溪,在城南。合丹阳东南来之余水及诸港来会,过宝积山入江。

      《读史方舆纪要》:姑孰溪,在府南二里。自丹阳湖引流而北合支流诸水,汇为姑熟溪,亦谓之姑浦。又西过鼍浦,经城南谓之南州津,又西北至府西五里之江口渡,复北经黄山渡,又北历牛渚采石矶,至宝积山入于大江。

       清康熙《太平府志》:姑孰溪,在府城南。合丹阳东南来之余水及诸港来会,过宝积山入江。按《江源记》:姑浦口南岸立津以济行旅,姑浦有港。旧经郡城中,宋建炎筑新城,限溪流于城外,西入大江。

      《安徽通志》:当涂县西三里,有姑溪水入江之路,土名破缺口。明万历间知县章嘉祯建金柱塔以镇塞之,其时溪水已不复绕流采石矣。姑孰溪起花津镇,湖尽溪接。郭祥正诗:“两歧直接丹湖源。”迤西过青山之阴,经两盘矶泊山,又西过白、凌家山之阳,北过新坝、杨家坝,直城之南。南津、采虹二桥跨溪上。采虹南岸西曰皋慈河。按:姑浦有港旧经城中,张舜民曰:姑孰溪旧经太平城内。陆游曰:姑孰州城正据姑孰溪。是也。宋建炎中,郡守郭伟筑城,始限溪流城外。明初又改,远溪岸三十余步。今历城南而西至金柱山转北,过黄山渡至采石西入江,共长六十里。分支北绕采石山后为新河。姑溪入江为上口,新河入江为下口。(按:文中引陆游语有误。)

       清乾隆《当涂县志》:(牛渚)山下南受姑溪西出江,山后新河北出江。

      《当涂乡土志》:姑溪河长四十五里,为本境干河。起自花津,受花津渡南注之水,又西流十里受纪家渡南注之水,又西流五里受储家渡南注之水,又西流五里受陈家桥北注之水,又西流三里受拏马桥河南注之水,又西流二里受芮家桥北注之水,又西流二里受查家湾港南注之水,又西流一里至三叉河会龙山港北注之水,又西北流二里过新坝闸,又西流一里经县城南过东西两采虹桥,又西流一里受胭脂港北注之水,又西流一里受襄城港南注之水,同注金柱关口西北流入大江。此源在他境委在本境之巨水也。今按:姑溪河起迄原长六十里。自抢流沙冲溃“缺口”后,溪水直由金柱山泻入夹江,减去纡曲河流十五里,故称四十五里云。

[来源:https://www.libaiwang.com/lb/201208/6796.html ]
诗仙李白网
【和卢侍御通塘曲】
【山鹧鸪词】
【古意】
【草书歌行】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临路歌】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
【玉真仙人词】
【怀仙歌】
相关诗词
姑 熟 十 咏
姑熟亭
姑熟(城)
春于姑熟送赵四流炎方序
夏日奉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
松江重礻右和李白《姑熟十咏
《姑熟十咏》作者辨证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