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李白 >> 诗仙李白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化城寺升公清风亭》与《化城寺大钟铭》系年辨析
作者:诗仙李白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1:01:11
载入中…
 


李白在当涂所作《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后简称《陪》)与《化城寺大钟铭》(后简称《铭》)两文,詹先生在其《李白诗文系年》一书中系于天宝二年癸未(743年),并注曰:“王谱于宝应元年下注云:‘集中有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又有化城寺大钟铭,诗称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辨才,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云云。铭序称寺主朝,英灵秀气,虚怀忘情,洁己利物云云。是朝升公本一人,而诗与铭之作大约相去不远也。铭序称当涂邑宰李公以西愈流沙,立功绝域,帝畴乎厥庸,始学古从政。
历宰洁白,声闻于天。天宝之初,鸣琴此邦。其时代履历与阳冰不类,则所谓族叔当涂宰者乃另是一人,在天宝中来为邑令者,非上元后作当涂宰之李阳冰也’。今按王说是也。诗云:‘当暑阴
广殿,太阳为徘徊’。当是天宝二年盛夏之作。”
瞿蜕园、朱金城两位先生在他们合著的《李白集校注》一书中《陪》诗后按曰:“此当涂宰即卷二十七《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中之‘今宰陇西李公明化,亦即卷二十九《化城寺大钟铭》中之‘李有则’。《化城寺大钟铭》既有‘天宝之初,鸣琴此邦’之语,则可知此文必不作于天宝二年,疑与此诗俱作于天宝十四载前后。”以上诸位先生的看法很有见地,对研究李白的生平特别是在当涂的活动,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是,仔细推敲,似觉有些提法还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初步探索。第一,关于《陪》诗与《铭》文是否为“大约相去不远”之作的问题。詹、瞿蜕园、朱金城三位先生对这个问题均赞同王琦之说,作肯定回答。王琦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在于《陪》诗与《铭》文分别提及的升公、寺主朝本一人。笔者认为,这样的推测实有缺欠。两篇文章提起同地同一人,可以是同时或者相去不远之作,也可以是间隔一段时间或者很长时间作的。这中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要辨别写于同一地,提及同一人的两篇文章是否作于同时,只有从内容上相比较后才能判断。李白在《陪》诗与《铭》文中虽都写到升公(即朝),笔法并不相同。《铭》文中,把朝作为铸钟的当事人之一来记述。《铭》文从铸钟主持人邑宰李有则写起,写到邑宰副手县丞县尉,写到铜钟安放地化城寺的主持公、寺中成员上座灵隐、都维那则舒等等。这些内容,构成钟铭主体部分。为钟作铭文,李白自然要把与铸钟有关的实际情况写进去。所以,《铭》文中对邑宰、丞尉、寺主等人的记述,都是写实。但是,在《陪》诗中,李白对升公纯属虚写。
《陪》诗把升公冠之于亭名之前,把升公与写景结合起来:“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辨才。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触景生情,游清风亭,忆建亭人,于是寥寥几笔,赞誉建亭人升公。这种怀念追述的笔法,与写《铭》文采用的记实笔法显然不同。可见,《陪》诗与《铭》文同提及化城寺升公一人,时间观念是很明确的。《铭》文把升公作为主述对象之一,其人必是在场当事人;《陪》诗把升公作为怀念对象追述,其人很明显不在场。所以,《陪》与《铭》同提及当涂县化城寺主持升公,非但不能证明它们就是相去不远之作,恰恰相反,倒是可以判断它们不是相去不远之作。
第二,关于李明化是否即李有则问题。《李白集校注》对这个问题说得十分明确,认为《陪》诗中的族叔当涂宰就是作于天宝十四年的《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中的今宰李明化,亦即《铭》文中的当涂宰李有则。说《陪》诗中的族叔当涂宰即李明化,可以相信;说李明化亦即李有则,疑点很多。首先,《陪》与《铭》即使是相去不远之作,也不能就此肯定它们分别提到的当涂宰就是同一人,不能排出它们作于两任县令交接前后的可能。况且,此前已证明《陪》与《铭》不是相去不远之作,就更没理由认为它们分别提到的当涂宰是同一人。其次,如果肯定李明化亦即李有则,就等于承认李有则从“天宝之初,鸣琴此邦”一直到天宝十四年夏还是今宰。然而这种情况在唐代是不可能的。据《新唐书》记载,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查,明确规定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每岁,尚书省诸司具州牧、刺史、县令殊功异行、灾蝗祥瑞,户口赋役增,盗贼多少,皆上于考司。”考司制订了多达“四善二十七最”的考查项目。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非常重视对县令、刺史等“亲于民者”的地方官进行考查。他曾“悉集新除县令宣政殿,亲临问以治人之策,而擢其高第者。”另据《通典·选举典》记载,唐代“按格令内外官万八千八十五员,而合入官者,自诸馆学生以降,凡十二万余员……大率约八、九人争官一员。”特别是天宝后期,肃、代以降,官员更多滥无比,士人常常“二年居官,十年待选”。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身为当
涂县令的李有则,若有政绩,必会进阶擢用;苟无其功,也已任满解职。哪会容他在当涂令任上一干就是十二、三年?退一步说,按照唐四年一大考的任选规定,就算李有则能经两考而不调迁,也只能干到天宝十年左右。绝不会到天宝十四年还是当涂“今宰”。所以,以上 疑点只能说明,李有则与李明化绝非同一人。李有则是天宝初年任职的当涂县令,李明化则是天宝中期以后来当涂的“今宰”。
第三,关于族叔当涂宰为谁的问题。自天宝之初到李白病逝当涂,当涂县令先后有李有则、李明化、李阳冰三人。《陪》诗中的族叔当涂宰,当是三位李姓县令中的一个。可以肯定,族叔当涂宰不是李阳冰。因为,李白在诗文中,爱对李姓同仁使用从兄、族叔等称呼。虽然以其“凉武昭王高九世孙”的身份与那些从兄弟、族叔侄相对照十分不符,不但辈份错乱,而 且孰是“从亲”,孰为“族亲”也很不明确。但是,对某一人的称呼始终是一致的,从未见混用过。李白不可能在《献从叔当涂宰阳冰》中称李阳冰为从叔,而在《陪》诗中改称其为族叔。况且,从叔与族叔的称呼本有区别,不当通用。《朱子全书·礼一》曰:“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称族子。”可见,从叔比族叔血缘关系近得多。从叔、族叔既不可能同指一人,从叔李阳冰绝不会是族叔当涂宰。然而,由于人们习惯于用族叔称呼父辈宗亲,也就错把李白笔下的从叔、族叔混为一谈,致使出现了误认《陪》诗中的族叔当涂宰即从叔当涂宰李阳冰的错误。
族叔当涂宰既不是李阳冰,就一定是李有则、李明化两人中的一个。《陪》诗中的族叔当涂宰,李白认为是个“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的清静淡泊、有归隐之心的仁者;而《铭》文中的当涂宰,则是出身显贵、战功卓著,学古从政以来“历宰洁白,声闻于天,天书褒荣,辉之简牍”的官场幸运儿。显然,族叔当涂宰不是《铭》中的李有则,而是天宝十四年陪司马武公等宴姑熟亭的“今宰李公明化”。《李白集校注》认为族叔当涂宰即是李明化是正确的,认为“亦即李有则”,则是沿袭了“李明化与李有则是同一人”的错误。
以上论述,否定了《陪》诗与《铭》文之作大约相去不远的说法,明确了李有则、李明化并 非同一人,确认出族叔当涂宰即是李明化,在这样的基础上,最后探索《陪》与《铭》的系年,就很容易了。
目前较常见的《铭》文系年有两种,一是詹先生系于天宝二年夏;二是瞿蜕园、朱金城先生系于天宝十四年前后。詹先生把《铭》系于天宝二年夏,属明显失误。第一,如瞿、朱两位先生所言:“《化城寺大钟铭》既有‘天宝之初,鸣琴此邦’之语,则可知此文必不作于天宝二年。”第二,按詹先生系年推算,李白天宝二年秋入京待诏翰林。但《铭》文中已写了“白昔忝侍从,备于辞臣”,这分明是待诏翰林、赐金放还之后语。焉有未奉诏入翰林之 前便称“昔忝侍从”之理?那么,《铭》是否如瞿、朱两位先生所言作于天宝十四年前后呢?
把《铭》系于天宝十四年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如前所述,既已明确《陪》诗与《铭》文不是相去不远之作,就不能因为《陪》诗作于夏日而肯定《铭》文也作于夏日。从《铭》文本身既无法推断其必作于夏日,就没有理由认为它与系年、季节、地点都已明确的《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是同时之作。其次,李明化既不是李有则,《陪》与《铭》就不会作于同一县令任内。《铭》文中的当涂宰是李有则,《铭》就应作于天宝三年李白离京以 后,天宝十年左右李有则卸任以前。在这段时间内,李白来当涂并有游踪可循、诗文可证的,只有天宝六年前后的那一次。天宝六年,李白经当涂往会稽访贺知章,因贺已死未遇。
返当涂归程中,作《访贺监不遇》(即《重忆一首》)诗。到当涂后,逢城内化城寺大钟铸成。
李白即为钟作《铭》文,同时把刚写成的《访贺监不遇》诗赠给寺僧。九十五年后(会昌三年),裴敬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提起了这件事:“予尝过当涂,访翰林旧宅,又于浮屠寺化城之僧得翰林自写《访贺监不遇》,诗云‘东山无贺老,却掉酒船回…… ’”。可见,天宝六年,李白确实在当涂化城寺逗留过。所以,《铭》系于天宝六年,当是可信的。既然《陪》诗中的族叔当涂宰是李明化,而不是“天宝之初,鸣琴此邦”的李有则。把《陪》系于天宝二年夏也是不当的。李明化是天宝中期以后的当涂县令,在他的任内李白到当涂有较长时间停留的,只有天宝十三年夏到天宝十四年秋的那一次。所以,《李白集校注》把《陪》诗系于天宝十四年前后,比较合理。
(原载《李白诗魂系青山》。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版)
《登黄山凌台送族弟》写作年代浅析《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写作年代浅析李祖鑫《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后简称《登》),是李白在当涂所作送别诗之一,詹先生系其于天宝十三载五月,瞿蜕园、朱金城先生在《李白集校注》中作:“未详此诗作于何年。”
詹说是否准确?《登》诗当系何年?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述一孔之见。
李白写这首送别诗,与其它一些写给友人的互道珍重的送别诗有些不同,正象《唐诗别裁》评价的那样:“说转漕处见关系军国,此一篇主意未写送行,亦不草草”。因此,合理解释诗题,正确理解诗句,对把握作诗年代显得尤为重要。
詹先生解诗题曰:“此诗所赠者即丹阳李济也,充字疑衍。”说所赠者为丹阳李济,准确无误;疑充字为衍文,似觉不当。王琦在《登》诗题下注曰:“充一作统。”按此注,充泛舟即是统泛舟。此解甚是。泛舟词义出自《左传》,“僖十四年,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李白在《登》诗中,也说得很明白:“尔从泛舟役,使我心魂凄。”可见,李白登黄山凌台送李济,不仅因为李济就要泛舟赴华阴,更重要的是李济有役在身,要统领运粮船漕运粮米至“洛阳西”。为什么李济要“充泛舟赴华阴”呢?《登》诗中解释为“秦地无草木,南云喧鼓鼙”。显然,只有搞清楚“秦地无草木,南云喧鼓鼙”指何事,此事发生于何时,才能推断出作诗时间。
李白在“秦地无草木,南云喧鼓鼙”句后,用“君王减玉膳,早起思鸣鸡。漕引救关辅,疲人免涂泥。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三句诗详细交待了从泛舟役的原因。其中“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十分明显是写久旱初雨的情景。可见,“秦地无草木”实指关中大旱。“南云喧鼓鼙”何解?王琦认为是公卿百官求雨“伐朱鼓”;詹先生解为与“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同指一事,即云南战事。詹解较为合理。关 于关中大旱,据《旧唐书》记载,天宝年间有二次。一是天宝六年“自五月不雨至秋七月乙酉”;二是天宝九年“三月,时久旱,制停封西岳,五月庚寅,以旱录囚徒”。关于云南战事,也有二次:一是天宝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大败于西洱河;二是天宝十三年六月剑南节度留后李宓败于西洱河。李白《登》诗写于“炎赫五月中”,而天宝六年五月,不雨尚未成灾,故《登》诗中提到的关中大旱不会指天宝六年的那次;“南云喧鼓鼙”虽指云南战事,但未明确即是“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的那次,故可指天宝十年的那次,也可 指天宝十三年的那次。显然,李白《登》诗最早当作于天宝十年四月以后,地点必须是在当涂。天宝十年四月后,李白有幽州之行,十二年早春三入长安。不久返河南梁园。十二年秋由梁园南下宣城,十三年在金陵别魏万后往来于宣城、当涂等地。那么,天宝十年四月以后李白最有可能在当涂的,就只有天宝十三年别魏万后由金陵来当涂的那段时间。天宝十三年五月,李白如在当涂,《登》诗就可能写于那时。但是,考李白行踪发现,天宝十三年五月,李白还在金陵与魏万同游。天宝十三年初,魏万寻李白相遇于扬州,不久同舟自秦淮而下金陵,同游凡数月。别时,李白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曰:“五月造我语,知非 亻台亻疑人”。
魏万在《金陵酬翰林谪仙子》诗末日:“此别未远别,秋期到仙山”。显然,李
白与魏万在金陵初别的时间,“当是五月以后尚未入秋以前”(詹《李白诗文系年》)。这样,李白就不能在天宝十三年五月独自去当涂登黄山送李济。但是,从天宝十三年夏至十四年秋,李白在当涂曾有较长时间的停留,有诗《当涂赵少府粉图山水歌》、《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等为证。如果把《登》诗写作时间推迟到天宝十四年五月,一方面可与诗中提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相吻合,另一方面也照应了李白在当涂的游踪,显然是可 取的。当然,把《登》诗系于天宝十四年五月,也似有不妥之处。李白在《登》诗中记述的关中大旱,离他写诗时已隔五年之久,为什么把五年前的旧事重提?况且,天宝十二年八月,关中水旱相继,京城米贵;天宝十三年秋,长安大水,物价暴涨,人多乏食。这种情况下,肯定也有“漕引救关辅”的泛舟役。《登》诗既作于天宝十四年五月,为什么对近事只字不提,偏偏写到几年前的旱灾?笔者认为:天宝十二年早春,李白三入长安,在京城里,对二三年前的关中大旱、云南战事,听得多,印象深。不久离京归梁园,南下宣城。远离长 安后对天宝十二年八月以后的关中水旱灾害,或者听得少了,或者未身临其境,印象也就不那么深了。所以,登黄山送李济从泛舟役赴华阴时,想到李济充当了救关辅的角色,于是在京期间的所见所闻,又浮现在眼前,下笔之处,自然又追述往事了。

[来源:https://www.libaiwang.com/lb/201208/6678.html ]
诗仙李白网
【和卢侍御通塘曲】
【山鹧鸪词】
【古意】
【草书歌行】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临路歌】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
【玉真仙人词】
【怀仙歌】
相关诗词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
化城寺
化城寺大钟铭并序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