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李白 >> 诗仙李白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李白与佛经二题 (节选)
作者:诗仙李白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1:01:05
载入中…
 

....李白一生,高蹈入世,狂歌纵酒,飘逸不群。然有唐一代,禅风吹拂,文人士子学佛谈禅,蔚为时尚。大鹏背上的李白也往往于翱翔之际,于佛经匆匆回眸一瞥,藉以回心观照,暂为栖神之宅。李白浸润的佛经,有《维摩》、《法华》、《华严》、《涅般木》、《阿弥陀佛》以及《地藏王本愿》诸经,这些都反应在李白许多诗文中。本文拟从下面两点探讨李白与佛经的关系。 李白“捉月”与“猕猴捉月”李白之死因,虽成千古之谜,然李白“捉月溺死”的传说,却流布悠远,
脍炙人口。这一传说虽不见于碑传正史,但却屡见于辛文房《唐才子传》等别史稗说以及若干方志。晚唐以降的文人更是歌咏不绝。究李白“捉月溺死”的传说,不禁使人想起佛经中与此惊人相似的“猕猴捉月溺死”的典故。东晋佛陀跋罗与法显共同翻译的《摩诃僧祗律》卷七:
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于林中,到一尼拘律树,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使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少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尔时树神便说偈言:是等 马 矣 榛兽,痴众共相随;坐自生苦恼,何能救出月!
佛告诸比丘:尔时猕猴主者,今提婆达多是。 如果说这则典故只言猕猴因捉月坠水而未明其溺死的话,那么,唐三藏法师义净所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十则直陈猕猴“捉月溺死”之祸:
乃往古昔,有一闲静林野之处,有群猕猴游住。于此时,诸猕猴游行渐至一井,乃观井底见彼月影。既见月已,诣猴王处,白言:“大王应知,其月见堕井中,我等今应速往拔出,依旧安置。”是诸猿猴咸赞言善……时一猕猴在井树上攀枝而住,其余一一次第以手相接……猕猴既多……树枝便折,一时堕水被溺而死。时有诸天而说颂曰: 此诸痴猕猴,为彼愚导师。 悉堕于井中,救月而溺死!
佛告诸比丘等:往昔猕猴王者,即提婆达多是。
显而易见,上引两部佛经中“猕猴捉月”在佛经中有什么特殊寓意?我们先探究“水中月”在佛教
中的象征意义。“水中映月”之喻,捡诸佛经,可随手掇拾。
《大智度论》:“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
《净饭王涅 般 木 经》:“世法无常,如幻如化,如热如焰,如水中月。”
《维摩诘所说经》:“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中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
《金光明经》:“声闻之身,犹如虚空,焰幻响化,如水中月。”
《称扬诸佛功德经》:“为分别一切如梦如水中月幻化之法,用寤众生。”
《月上女经》:“诸三世犹如幻化,亦如阳焰,如水中月。”《方广大庄严经》:“如水中月,如谷中响,如幻如泡。”……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佛经中常以“水中月”与梦、幻、泡、影、露、电、焰、镜中像、芭蕉心等意象并举,以喻指事物的虚妄不实。因而,猕猴捉月,执著虚妄,认无当有,以幻为真,迷途不返,终难逃溺死的厄运。故《北本涅
般木 经》卷九亦云:“一阐提(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所作众恶而不自见,是一阐提骄慢心故。虽多作恶,于是事中安装无怖畏,以是义故,不得涅
般木 ,喻如猕猴捉水中月。”细析之,我们惊讶地发现,上引的两部
佛经中致群猴捉月堕井甚至因而被溺死的罪魁祸首皆为提婆达多。那么,提婆达多究竟何许人也?此人乃是佛教史上臭名昭著的“犹大”。佛教史记载:提婆达多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堂兄弟,然而提婆达多野心勃勃,多次谋害释迦,十恶不赦,最终坠入地狱。(关于提婆达多的历史本来面目,可参阅季羡林先生《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一文,载《季羡林先生学术论著自选集》一书)显然,为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深恶痛绝的提婆达多以猴王、猴主的面孔出现,足见佛经对猕猴捉月这一荒唐做法的鄙夷、嘲弄和诅咒是十分辛辣的。既然“猕猴捉
月”被佛教斥为荒谬愚蠢,那么李白对“捉月”态度如何呢?我们看李白《秋浦歌》之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宛然一幅《猕猴弄月图》。其描写与佛经中“猕猴捉月”故事乍看貌合,实则神离。“猕猴捉月”中群猴因救“月”而死,带有更多功利目的性。而李白此诗中的猿猴“饮弄水中月”,却纯乎审美愉悦。因此,
“猕猴捉月”与“猕猴弄月”不可一概而论。虽然李白对“猿猴弄月”抱欣赏企羡态度,却不能由此证明李白对“猕猴捉月”态度也如此。事实上,李白于“猿猴捉月”态度可从下述李白诗文中得以印证。其《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观心如水月,解领得明珠。”《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显然,李白也认为“水月”为虚妄,与佛教态度契然而合。而在《志公画赞》一诗中,李白更直言无讳,痛快淋漓地宣布自己站在佛教这一边:“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身,廖廓无主。”从中足以说明李白对“捉月”持坚定的否定态度。既然李白对“猕猴捉月”的否定态度朗然可鉴,而且佛教“猕猴捉月”的寓意也昭然天下,那么,何以晚唐以降的文人还要附会李白“捉月而死”并津津乐道之?尝试论之:李白一生对透明的具有光辉的事物的执著追求与向往,使其与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明月歌之咏之,舞之蹈之,寤寐求之,不绝于李白诗篇。因为士为知己者死,所以李白抱明月而长终的传说便水到渠成。因此,“李白捉月”虽是后人赋予李白的神奇、美丽、浪漫的传说,但却充分反映了后人对李白人格光辉和艺术魅力的景仰认同心理;也未尝不是后人对李白晚年穷愁潦倒、落魄江湖的凄凉境况的深沉喟叹;更是人们希冀李白超尘出世,蜕骨遗形,羽化登仙,卓然不朽的一种善良美好的祝愿和祈祷。从中也可
洞见人们对李白价值的极为精微的鉴赏。李白捉月与“猕猴捉月”其寓意的一褒一贬,一扬一抑,何啻天壤!其中的况味耐人寻绎涵咏。而正是“李白捉月骑鲸升天”传说赋予李白的不同凡响、极其壮美的死,才使光彩四溢的李白形象完成了最后的点睛之笔!以上,我们从两个侧面探讨了李白与佛经的关系。前者,我们将李白诗篇置于《维摩经》这一参照系上加以观照和审视,认为“青莲居士”事实上是“维摩诘居士”的翻版和复制;后者,我们将李白“捉月”与“猕猴捉月”加以对比,从中揭示了“李白捉月溺死”这一传说的美学内涵。



[来源:https://www.libaiwang.com/lb/201208/6671.html ]
诗仙李白网
【和卢侍御通塘曲】
【山鹧鸪词】
【古意】
【草书歌行】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临路歌】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
【玉真仙人词】
【怀仙歌】
相关诗词
李白研究之二十世纪国内研究
李白研究之金、元、明、清研
李白诗文注评(附诗译)
采石李白墓、李白祠、李白衣
附录一 纪念李白胜迹  考述
李白宅
重建李白祠记
李白赋
松江重礻右和李白《姑熟十咏
画李白脱靴图赞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