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李白 >> 诗仙李白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牛渚(牛渚矶)
作者:诗仙李白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1:02:45
载入中…
 

 

【考述】

      《尔雅·释水》云:“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诗·召南·江有汜》云:“江有渚。”牛渚,原只指江中的小洲。因洲为山形而又名牛渚山。《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牛渚圻,津渡处也。”圻,《文选》谢灵运《富春渚》注:“圻,曲岸头也。”牛渚圻在牛渚山北头,这里自古是横渡长江的津渡和上溯姑孰溪的入口。牛渚山南端有牛渚矶。矶,指水边石滩或突出的大石。此处正有一柱形大石立于江表,高约50米,俗称金牛柱。这便是牛渚矶的所在处。

      牛渚之得名,源于古代传说。《太平御览》卷九○○袁乔《江赋注》:“吴时有钱约钓于牛渚,获一金锁。引之,则金牛泛然而去。约惧而舍。因以为名。”按此说“牛渚”得名始于吴越春秋时期。但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却称之为“海渚”。其云:“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清及,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塘。”《史记》写于西汉。至东汉袁康《越绝书》已云:“秦始皇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道度牛渚,奏东安、丹阳、溧阳。”说明海渚改称牛渚,至迟在东汉。《博物志》中有一段值得注意的文字,移录于下:

    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至一处,有城廓状,居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海渚称为牛渚,可能与此传说有关。若此,则牛渚为牵牛星之分野。因为从东北面遥看之,牛渚山正仿佛一卧于水面的牛。

      牛渚,原只指江中之洲与山。但牛渚又是一地域名称。《水经·河水篇》云:“又东过牛渚县。”《水经注》又云:“从牛渚县南,西入石城县。”然因《史记》未载“牛渚县”名,后世史家均不予认从。但东晋永和三年谢尚所筑的“牛渚城”却是历史事实。这有民国时期采石出土的牛渚城垣砖和牛渚城门砖作证。江杏春在《谢公城即牛渚城考》中引曹重斗《采石志》云:“牛渚城南北袤长十里,东西径上三里,下七里。”南自采石河,北至障江门。障江门在白壁山下。这一大片地方自然均属牛渚。由此,史籍中的“牛渚”,或指山,或指地域。李白诗文中的“牛渚”,亦如此。

      采石之名始于南朝,最早见于《宋史·柳元景传》。其云:孝建元年正月,“臧质、义宣并反,玄谟南据梁山,夹江为垒垣护之,薛安都渡江据历阳,元景出屯采石。”采石之得名,传统的说法源于《太平御览·地部》引《江源记》所云:“采石浮梁山下多铁锤,水落则见,有‘赤乌’字。盖昔人采‘五色石’于此,因名山曰‘采石’。”但史籍方志中,均未因“五色石”而把其山写作“彩石”的。这是后人的疑问。至1985年5月,我特邀请安徽省三二二地质队工程队为此进行了地质考察,由他们作出了科学的结论:“此地岩性出露单一,仅见侏罗系砂岩及第四系粘土,构造形态明显,……第四系中缺失下更新统(Q1)及中更新统(Q2)地层,故不可能存在所谓的‘五色石’。”《大清一统志》则云:“商侣于此取石至都(按指六朝之都南京),输造石渚。”证明是由开采山石而得名“采石”。

      但“采石”的地理概念至唐代比“牛渚”又要大得多。《元和郡县志》云:“采石戍,在(当涂)县北三十五里,西接乌江,北连建业。(按:这简直与今日马鞍山市区和郊区等量齐观!)城在牛渚山上,与和州横江渡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渡。隋平陈置镇,贞观初改镇为戍。”“镇”与“戍”皆军事建置。此后,史籍中常以采石代替牛渚,以采石山代替牛渚山,以采石矶代替牛渚矶。名虽异而所指为一处。

      采石山(即牛渚山)又名翠螺山,是清代后起之称。宋代林逋《采石山》诗曾云:“秋棱瘦出无多寺,古翠浓连一半云。”是说采石山虽古树成翠,但山岩裸露瘦出却很明显。明正统年间,工部右侍郎周忱在采石山下创建谪仙楼以后,于山上植松万株。至清初,采石山松树早已成林,郁郁葱葱,且又四面环水,在其南面远看“形似螺浮水面”,便开始有了“翠螺山”的美称。清光绪年间,李恩绶修《采石志》,扉页题名即为《碧螺山志》,又为《翠螺小志》。

      这里还有必要考察一下民居采石镇的起始问题。《元和郡县志》云:“隋平陈置(采石)镇,贞观初改镇为戍。”这里所说的“镇”,原是兵戍名称,镇将只掌防戍守备,不问民政。戍守品秩与县令相等,守御范围“西接(和县)乌江,北连建业(金陵)”。当时的采石江边,按白居易《李白墓》诗所云是“绕田无限草连云”。但北宋赵令畤《侯鲭录》所云“李白坟在太平州采石镇民家菜圃中”,其指应是民居采石镇。史载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镇使镇将,收权归于知县。北宋高承《事物纪源》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这时采石镇乃为县属民政商业集镇。后来由于战争等故,居民时有流迁,集镇亦时荣时衰。到了元代至元十四年,以“采石书院”的创建为标志,采石镇才得以真正的兴起。

 

【备考】

      唐《元和郡县志》: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之牛渚圻,津渡处也。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道由丹阳至钱塘,即从此渡也。晋左卫将军谢尚镇于此。温峤至牛渚,燃犀照诸灵怪,亦在于此。

      唐《元和郡县志》:采石戍,在县北三十五里。西接乌江,北连建业。城在牛渚山上,与和州横江渡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渡。隋平陈置镇,贞观初改镇为戍。

      宋《太平寰宇记》:牛渚山,在太平州当涂县北三十五里。

      宋《舆地纪胜》:牛渚矶,《寰宇记》云:在当涂县北三十余里,古津渡也。水势湍急,险要备御之地。又名采石。《晋书》云:温峤还藩,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舆地志》云:牛渚山,昔有人潜行,云此处通洞庭,傍达无底,见金牛状异,乃惊怪而出。王安石诗载,牛渚矶下有白蟹,为江南奇品。李白诗:(按,诗为《姑熟十咏·牛渚矶》全文,从略。)

      贺铸《庆湖遣老诗集》卷三《采石矶》诗序云:“县东南二十里,濒江两矶相对。按县谱,太白尝隐东矶上,故址存焉。”诗曰:“东西采石矶,山水两清绝。渔舠与商舶,今古几沿越。飘飘翰林主,长笑弄明月。难访物外游,飞云眇天末。”(《庆湖遗老诗集·拾遗》又有绍圣三年丙子四月所作《晚泊东采石矶》诗。)

      陆游《入蜀记》:采石,一名牛渚,与和州对岸。江面比瓜洲为狭,故隋韩擒虎平陈及本朝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然微风辄浪作,不可行。刘宾客云:“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王文公云:“一风微吹万舟阻。”皆谓此矶也。

      南宋《方舆胜览》:牛渚山,在当涂县北三十里,山下有矶。古津渡也。与和州横江浦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北渡,六朝以来为屯戍之地。《舆地志》:牛渚山,昔有人潜行,云此处通洞庭,傍达无底,见金牛状异,乃见怪而出。李白诗:(诗文为《夜泊牛渚怀古》和《姑熟十咏·牛渚矶》,从略。)

     《方舆胜览》:采石山,在当涂北三十里,山下有矶。《江源记》:人于此取石,因名。上有蛾眉亭,下有广济寺、中元水府庙及承天观。李白恳求还山,帝赐金于还,白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明嘉靖《太平府志》:牛渚山,在府城北。下有矶曰牛渚,去采石矶仅一里。旧为险要备御之地。亦名燃犀浦。世传下多怪物,晋温峤燃犀照之, 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即此。

      明嘉靖《太平府志》:采石山,在府城西北化洽乡。昔人采石于此,故名。唐李白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之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谢尚、桓温(按,当为袁宏)于此相遇。温峤然犀亦在于此。上有蛾眉亭,下有牛渚矶,石出于江曰采石矶。中元水府庙,承天观、江山好处亭、谪仙楼皆在焉。

      《大明一统志·太平府》:牛渚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下有矶曰牛渚,去采石矶仅一里。旧有险要备御之地。亦名然犀浦。世传下多怪物,晋温峤然犀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即此。李白诗:(《姑熟十咏·牛渚矶》诗,从略。)

      《大明一统志·太平府》:采石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牛渚北。昔人于此取石,因名。临江有矶曰采石。唐李白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即此。

      清康熙《太平府志》:汉牛渚岩,将军孙桓守此,后周瑜、陆逊亦屯兵作镇。

      清乾隆《太平府志》:采石山在郡治西北,去城二十里。高百仞,周一十五里,西临大江。明巡抚植松万本,以隐巉峭,峰头松翠欲滴,后为斩伐者损去五六,今则递相护植,渐复旧观。

      清乾隆《当涂县志》:牛渚山,距城二十里,高百仞,周十五里。旧传有金牛出渚,故名。又昔曾产五色石于此,故又名采石。后汉书曰:南有牛渚。纪郡疆域与采石非有二山也。亦称翠螺。松翠欲滴,且形似螺浮水面故也。山巨石嶙峨,不利民居。明巡抚周忱植松万本,以为培荫,后斩伐相寻,十去其六。采石镇绅又捐赀买植,郡侯朱肇基严禁盗采,苍翠渐复旧观。邑令纪晋文又加申禁伐焉。山下南受姑溪西出江,山后新河北出江。临江矶为晋温峤然犀照水族处,亭曰然犀。遥睹两梁山如黛蛾初扫,又有亭曰蛾眉。杨基诗:“江从万里至,山作两眉开。”唐李白披宫锦泛月胜事称最。山麓谪仙楼,从贺监赠名也。楼对长江,千里一目。昔人云:“崖谷共清,风泉相涣。”允称斯言。楼之后,今改建虞雍公祠,亦为翠螺书院。上而北,水府庙、五显庙。岩石突兀者联璧台,石山刊擘窠大书,巉岩陟峭,目间者股栗。康熙三十二年坠其半于江。山巅三台阁,杰出于松云,火改平屋。旧又有问月亭,今废。

      清《重修安徽通志》:采石山,太平府西北二十五里。昔人采五色石于此,故名,一名翠螺山。后汉《丹阳疆域志》:“西临大江,为吴楚险要。”晋王浑驻师取吴,隋韩擒虎宵济破陈,宋曹彬渡江取南唐,明常遇春先登获捷,皆在此。山南有矶,峭拔险峻,亦曰牛渚,旧传金牛出此,故名。《舆地志》:温峤平苏峻乱至牛渚矶,以下多怪物,燃犀照之,奇形异状毕见。南址有然犀亭在其上。相传李白骑鲸亦在此。谪仙楼、捉月亭所由建也。

      清嘉庆《一统志》(文同《重修安徽通志》,故不录。)

      民国《当涂县志稿》:翠螺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府志》:翠螺山形似翠螺浮于水面。一名采石矶,又名牛渚矶。《方舆纪要》:山在府西北二十五里,滨江为险,昔时自横江渡者,必道采石趋金陵。江津襟要,此为最冲。亦曰采石圻。旧志云以昔人采五色石于此,故名。《太平御览》四十六云:牛渚山北,谓之采石。按今对采石渡口上谢将军祠。又按《江源记》云:商侣于此取石至都,输造石渚,因名采石。嘉庆《一统志》:牛渚山在当涂西北二十里,一名采石山。后汉兴平二年,孙策渡江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后孙权使周瑜自漂(历)阳移兵屯牛渚,自是常为重镇。

      民国《当涂县志稿》:牛渚矶,在采石山南麓,一名采石矶,与和州横江(浦)相对,古津渡也。东方朔《神异记》云:有金牛从穴入江,是为牛渚。

      民国《当涂县志稿》《谢公城即牛渚城考》:按秦县牛渚城之有无,久无考。晋穆帝时徙南豫州治牛渚,以安西将军谢尚为州剌史。尚筑城于牛渚上,人呼为谢公城。曹重斗《采石志》云:“牛渚城南北袤长十里,东西径上三里,下七里,起自采石河上四喜桥(传即城南门桥),东越转水塘(即今黄埂塘),经四明桥(传即城东门,俗名四顾桥),迤北至沙城村(传城砖黄色似沙,故名,今仍以村名),折而西直达横城埠(由东直西,故埠名仍之),斜上抵障江门(传即城门名)。形如半月,故又名月牙城。”城外河湟,即今谢公港也。因尚所浚名。今大半堙废,深者为塘,如沙城湖、西塘、西城塘等皆是,浅者则夷为田。此港未废者,因家山、乳山、宋家山诸水注此,由采石河入江。其西半则由障江门而上,沿山为城,以江为戒。由障江门上薛家山、西山、望夫山、宝积山,以至翠螺山,连亘数十里。昔皆滨江无洲,矶石突兀,天然险要,兵家必争。故南豫州罢后,梁复置南丹阳郡于此。延及南宋建炎元年,李纲请修牛渚矶城堞,垣壁皆垩之。是由晋至宋,其城尚存。厥后堕毁,不知何时?惟城隍庙今犹存在,壁上刻有“东晋遗城”四字。相传其建乡村缘城而名者亦多。如保城?、新城?、沙城村、西城村、横成埠等是。昔常掘出城垣砖石,间有镌“永和三年”四字者。城名相传有四:曰豫州、曰牛渚、曰谢公、曰月牙,皆牛渚城也。谢公、月牙皆系俗名,豫州不久亦废,自当以牛渚为正。

      民国《当涂县志稿》:牛渚砖,系采石新出土者,现藏张諟斋家。长九寸。一端中刻“大吉”二字,上下八瓣花纹,厚九分,宽四寸;一端刻有反文“渚牛”二字,厚一寸四分,宽四寸五分。“渚牛”二字中有一斜画,想制案时误书“牛渚”为“渚牛”,而作斜画乙正之。此砖两端厚薄不同,当城门洞上之用。其时代想在晋宋之间。

      (1991年,采石公园内出土一端刻有“采石水军”四字砖三十余块。同时还出土唐代瓦当一只。)

[来源:https://www.libaiwang.com/lb/201208/6784.html ]
诗仙李白网
【和卢侍御通塘曲】
【山鹧鸪词】
【古意】
【草书歌行】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临路歌】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
【玉真仙人词】
【怀仙歌】
相关诗词
【姑孰十咏·牛渚矶】
【夜泊牛渚怀古(此地即谢尚
夜泊牛渚怀古
夜泊牛渚怀古(此地即谢尚闻袁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赏析
《夜泊牛渚怀古》与《横江词
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