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李白 >> 诗仙李白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采石寻仙踪
作者:诗仙李白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1:00:53
载入中…
 
采石寻仙踪 林东海   ....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这两句诗是很浪漫的,然而却又是很实在的,他寻仙访道,的确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去年,因工作需要,我们沿着这位诗仙的足迹,进行考察;从四川顺江而下,饱览了长江流域与太白有关的名山胜迹,也可以说是“寻仙不辞远,随入名山游”。李白留下遗迹最多的应数安徽省,在安徽省最重要的遗迹应数当涂的坟墓。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李光弼出镇临淮,李白请缨,随军东征,中途病还,到当涂依附县令李阳冰;次年病死,葬于龙山,后迁青山。一般认为这座墓是正坟,那么采石的墓究竟怎么回事呢?采石,从三国的周瑜、东晋的谢尚和温峤,直至唐代的李白,都留下了不少神奇的传说。关于李白的传说最为人们所熟知。从晚唐开始,就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李白穿着皇帝赐的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因醉入水捉月而死。或说他下水后骑鲸仙去。所以后人题诗云:“谪在人间凡几年,诗中豪杰酒中仙。不因采石江头月,那得骑鲸去上天。”大概是因为有这些传说,故采石也有太白墓,又有太白楼。李白是否溺死采石,尚待深入研究,但李白留下不少关于采石一带的诗篇却是肯定的。因此,我们决定到采石一访仙踪。
采石镇在马鞍山市西南七公里处,是濒临长江的一个小镇。小镇东边有一座山石嶙峋、山树青翠的小山,这就是采石山。因古时曾在此开采石料,故名采石。相传此地曾有金牛出水(至今江中尚有金牛柱),故又名牛渚矶。采石山和小镇之间有一条弯曲的小溪,名叫锁溪,溪水绕山而流,两端接江,这就使采石山仿佛成了江中的岛屿。山形如同一只大螺蛳,所以又名翠螺山。山和小镇有锁溪桥相通。我们就在锁溪桥畔下车。太白楼在翠螺山南麓长江之畔。这座传统形式的建筑,三层两院,飞檐重阁,覆盖金黄色的琉璃瓦,周围为苍松翠柏所簇拥,真是金碧辉煌,雄伟壮丽。门前雄踞两尊石狮子,更显得气派非凡。门上横额“唐李公青莲祠”,三楼檐下悬着郭沫若同志所书“太白楼”三字。登楼,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座黄杨木雕的太白塑像,立像昂首作行吟状,另一座半卧,作举杯饮酒态,风度潇洒,神情逼真。两座塑像,一诗一酒,正体现出这位“诗酒英豪”的形象;据说是在郭沫若同志指导下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的。在展览厅内,各种书画,琳琅满目。有郭沫若同志一九六四年五月五日登太白楼的题诗,还有一九六四年八月老舍同志于采石题的一首五绝:“酒涌大江流,人登太白楼。诗歌光万丈,今古各千秋。”在太白楼前,不时有轿车开来,游人络绎不绝,都抱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太白楼。我们在主人的陪同下,离开太白楼,经过燃犀亭(相传东晋温峤平苏峻叛乱后,途经采石,曾在这里燃犀照江中水怪),来到捉月台。
...
以前有亭,名捉月亭,今废。传说这就是太白醉入江心捉月的处所。所谓台,其实只是一块临江的巨石。明人方思道在石上镌了“联璧台”三个大字。我走到巨石突向江边之处,俯首下视,视线被悬崖上的杂树所阻,但透过疏枝,仍隐约可以见到深处沿洄流动的江水,其险峻直叫人不寒而粟。李白果真在这里跳下江中吗?其实,按传说,太白是泛舟醉后下水的,不是高台上的跳水员。据说,竟然有人仿效太白在此投江“捉月”。我想真该象泰山舍身崖那样,在其侧立碑刻上“哀愚”两个大字。捉月台之上为蛾眉亭,本来在此地望天门山——李白诗“天门中断楚江开”所写的被长江截而为二的东西两梁山,宛若两眉,所以叫这座亭子为蛾眉亭。可是我在亭前试望,视线为绿林所遮,不见两眉了,这便失去“蛾眉”之义。主人很遗憾地说:“绿化环境时,没考虑到挡住视线的问题!”我们从蛾眉亭拾级而上,磴道是踩得很光滑的花岗岩石板,主人说这石板是从采石镇旧街移来的。废物利用,倒是把翠螺山装点得古色古香的。说话间,来到翠螺山腰,看到青松环抱的一座青石砌成的圆冢,大理石墓碑上有当今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所书“唐诗人李白衣冠冢”。据主人介绍,当涂江心洲(在太白楼对面的长江中)有宫锦大队,也有埋葬李白宫锦袍的衣冠冢。
. 严格说来,在翠螺山的太白楼、捉月台、衣冠冢这些所谓遗迹,都不是真正的遗迹,而是后人景仰这位伟大诗人的纪念物。如果说采石确有一座太白的坟墓,按以前的说法是在采石镇[注]。至于今之衣冠冢,乃是一九七二年取采石小学内旧冢的一块残碑和几?黄土移建于翠螺山腰的。据当涂的同志说,采石长江水道由东向西移。我疑心这条弯曲的锁溪可能是长江故道的残迹。然则,采石镇的原墓当在江边,白居易所谓“采石江边李白坟”便不难理解了。不管长江如何变动,不管坟、祠、亭、楼如何迁移而成为纪念性的遗迹,但这一带有李白真正的足迹,却是可以肯定的。这附近的望夫矶、慈姥矶、白壁山(石壁)都是太白所经之地,至于采石横江更是因太白的诗篇而著名。李白在这里泛舟,在这里夜泊,在这里醉酒,在这里发愁,都记录在他的诗中。采石矶与安徽和县隔江相望,这一段江面古称横江。唐时置有横江馆。李白曾在此搭渡,他著名的《横江词》(六首)写的就是这里。诗人笔下的横江,风波险恶,白浪如山。“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虽然富有政治上的感慨,却也是当时的实景。
. 采石镇有一条小街,名横江街。次日,我们在“太白酒家”用完早点后,踏着横江街古老的石板,缓步走向江边。横江街的尽头锁溪入江处,是一座小码头。《太平府志》载,“采石驿,在采石镇滨江,即唐横江馆。”古时的横江馆似乎就在这一带。“横江馆前津吏迎”,李白渡江时有津吏相迎;眼下这里旧馆已经荡然无存了,更不可能有“津吏”迎迓。注目江面,风平浪静,几条木船游弋江中。昔日的狂风恶浪,好象也已随着历史成为过去了。就在这横江之畔的采石驿前,原来还有谢公祠、赏咏亭,是纪念东晋谢尚的。史载镇西将军谢尚在采石,月夜闻袁宏在舟中自吟《咏史》诗,非常赞赏,并加以引荐。这就是祠和亭的来历。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用的就是这个典故,借谢袁事来抒发感慨。诗人是多么渴望遇见谢尚这样的知音啊!今在翠螺山上新建“怀谢亭”,以志李白对谢尚的怀念。我在江边伫立多时,望着悠悠的流水,不禁陷入沉思之中。太白在世时,正如杜甫《梦李白》诗中所说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也如白居易《李白墓》诗所说的“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然而他死后却十分荣耀,到处有纪念性的太白祠、太白楼、太白书台等等,正如李卓吾《李白诗题辞》所说的:“生之处亦荣,死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流不囚不游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他以光辉的诗篇,博得了人们深切的爱戴,采石的太白楼、捉月台、衣冠冢,正体现了这种爱的感情。
注释: 白居易《李白墓》诗云:“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知唐时墓的周围是平畴,离翠螺山当有一段距离。北宋赵令砲《侯鲭录》说李白坟在“采石镇民家菜圃中”。南宋绍兴进士程大昌《演繁露》说“采石江之南岸田畈间有墓葬,世传为李白葬所,……前有小祠堂,甚草草,中绘白像。”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修建太白祠(见《江南通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0)汪绶《暮云亭记》云:“顾瞻唐李翰林墓下祠宇卑陋,勿称揭虔,三年春撤而新之,筑亭其旁。”亭名“暮云”,是取杜甫《春日梦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之意。其后又改暮云亭为捉月亭。明清以后地方志都认为墓、祠、亭均在采石镇唐贤坊神霄宫内,即今之采石小学。清顺治时皆毁于火,今翠螺山之太白祠和太白楼,可能是清代移建的。 
... ... ... ... ... (原载《旅游天地》1982年第5期)
 

[来源:https://www.libaiwang.com/lb/201208/6661.html ]
诗仙李白网
【和卢侍御通塘曲】
【山鹧鸪词】
【古意】
【草书歌行】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临路歌】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
【玉真仙人词】
【怀仙歌】
相关诗词
采石李白墓、李白祠、李白衣
游采石记
采石矶月夜泛舟赋
采石矶怀古赋
访采石矶太白楼赋
访采石矶太白酒楼赋
采石矶赋
采石吊李太白赋
重修采石太白祠碑
采石矶游记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