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李白 >> 诗仙李白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谪仙楼、太白楼、唐李公青莲祠
作者:诗仙李白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1:03:10
载入中…
 

 

   明代监察御史邝约、骆骎曾先后编辑并于万历四十四年刊布的《谪仙楼集》,存有明人工部右侍郎周忱于正统六年三月撰写的《清风亭记》一文。其曰:“姑孰在唐时有化城寺,寺中有清风亭,乃僧清升所建。李太白尝题诗曰(诗略)。亭后废。至宋时,僧道新重建。郭功甫用太白韵作诗曰(诗略)。建炎南渡,化城寺毁于兵火,郡将以其地为武雄营,不复知亭之所在。士大夫诵李、郭二公诗,至今犹想象其处。予久欲择胜地重创而未果。广济寺僧修惠知予之意,乃于正统五年为予建亭于采石矶上,揭以清风之额。且作谪仙楼于亭之前,而肖太白像于其上。楼瞰江浒,据采石之最胜。由是南北士大夫经采石者,莫不登览焉。予感修惠之勤,故亦僭用太白前韵作诗以谢之,诗曰(略)。正统六年辛酉三月望日。”此文亦载明嘉靖《太平府志》。清康熙以后的《府志》、《县志》也均收录,所不同的是将首句改作“姑孰在唐时有化城寺,即今万寿寺,西池中有清风亭”,衍出六字。周忱此文以《清风亭记》为名,主题也是说清风亭的三次构建,于谪仙楼略语而过。这是因为清风亭自李白题诗以后,名声极大,复建清风亭是周忱的主导心意,未料想僧修惠别出心裁,在亭前创建了谪仙楼。这本是纪念李白的一件极大盛事,周忱似乎在当时并未过分的注意,故全文对创建谪仙楼着墨不多。

    本来,周忱之文虽无“创建”谪仙楼之语,但首建之意已可窥见。如果说还不足令人相信采石谪仙楼创建于正统五年(1440)的话,再看康熙元年谪仙楼重建竣工后,太平府推官许岩光所撰的《重建太白楼始末》一文。其云:

     采石谪仙楼,创始于有明正统之初。庐陵周文襄公以大司空巡抚江南,驻节姑孰,见太白所咏化城寺之清风亭倾废已久,因慕昔年骑鲸捉月之事,命广济寺僧修惠建亭于大江之浒,肖像祀之,构楼于前,引天门而挹青山,枕长江以控二水,群峰耸翠,万派朝宗,遂与岳阳、黄鹤、滕王诸名胜争奇宇内,取贺监所称谪仙语,以题其额,乃和韵勒石,以纪兴废所自。…… 

此文亦载于方志。应该说,采石谪仙楼于明正统五年由周忱、修惠创始是不成问题的定论。明代方志也记载得明明白白。明嘉靖十年纂定的《太平府志》卷一“舆地志”云:“清风亭,正统五年巡抚周忱建于采石矶上。前有谪仙楼,肖像祀之。”卷二“宫室志”云:“谪仙楼,清风亭前,侍郎周忱命僧修惠建,上祀太白像。”按方志修纂惯例,如谪仙楼在明代以前已建,在此就不可能不提及。既未提及,则说明前此无谪仙楼之存在。而从修志者的运句遣辞上看,也是将清风亭处之于重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天顺五年(1461)修成的《大明一统志》的记载,其卷十五太平府:“谪仙楼,在采石濒江。正统五年巡抚侍郎周忱建。”这语句毫无含糊之处。天顺五年与正统五年只相隔二十一年。所记应该说是绝对可信的。方志记载与初建谪仙楼当事人周忱《清风亭记》及楼之属地太平府推官许岩光《始末》一文完全吻合无间,是谪仙楼创建于明代正统五年(1440)的坚证。

    清顺治十四年(1657),谪仙楼因游人吸烟时“点烟落火,火忽焚楼’,致使屹立于采石山江浒二百一十七年的古楼化为灰烬,唯馀前人所供李白木质塑像一尊,为白衣高士风貌,由采石白衣庵僧人将塑像暂供庵内更衣亭,名亭“暂托一枝”。及至康熙元年(1662),太平知府胡季瀛“景仰名贤,从灰烬瓦砾中寻仙楼故迹”,倡募重建。并且在复建谪仙楼的同时,还复建了清风亭,又将采石镇李白墓前的李白祠移建于谪仙楼后,成为楼祠合璧的新制。御使江南粮道周亮工易其名为“太白楼”。这样,经过明至清初二百多年的登览题咏,使得谪仙楼名日著,而清风亭名日微,终将清风亭以及李白祠处在了太白楼的附属地位。乃致胡季瀛、许岩光为劳此事分别撰《募建采石谪仙楼记事》、《重修太白楼记》和《重建太白楼始末》三篇,均未提及李白祠,而是由于为新建太白楼作壁画的萧云从在《太白楼壁画记》中写有“郡守胡公念斋重建采石唐供奉李太白祠与其楼居”,才使后人知道此次祠楼合璧之事;又由于许岩光在《重建太白楼记》文末署以“康熙元年仲秋记于清风亭次”,才使后人知道此次在重建楼、祠的同时,也重建了清风亭。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楼、祠、亭所处地位在观念上的重大变化。

    以上所述清风亭、谪仙楼、李白祠、太白楼的建修历程并无歧仄。然而自清康熙十二年《太平府志》刊布后,在以后的方志中却出现了巅仄和歧说。《府志》云:“谪仙楼即太白祠。始基于唐,复建于明。顺治年间被焚,知府胡季瀛、推官许岩光、知县葛元福命僧募众重建。规模较前宏丽,楼下有云从画壁四,楼后原有清风亭,即其地建殿,肖太白像祀之。”因康熙元年太白楼已是楼与祠合璧之制,故《府志》说“谪仙楼即太白祠”当然可以,但即以“太白祠”初见时间论,也不可说“始基于唐,复建于明。”李白祠原在采石镇李白墓前。最早记载乃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云:“采石江之南岸田畈间有墓,世传为李白葬所。累甓围之,其坟略可高三尺许。前有小祠堂,甚草草。”推测这座小祠堂的建筑时间至早不超过北宋晚期。南宋《方舆胜览》记采石山“上有蛾眉亭,下有广济寺、中元水府庙及承天观。”根本没有楼祠之载。清人马庶《怀亭琐记》云:“南丰又言:采石民家竹园中有李白坟,游人多留诗。”南丰即曾巩,系北宋早期人,曾为李白集编年写序。其只言采石民家竹园中有李白坟而未言有祠,说明北宋早期采石绝无李白祠。唐代有没有李白祠?中唐诗人白居易《李白墓》诗曰:“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白居易只见李白墓前绕田无限的荒垄丛草,报以不平之鸣,哪里有李白祠?晚唐诗人项斯《经李白墓》诗曰:“游魂应到蜀,小碣岂旌贤。身没犹何罪,遗坟野火燃。”项斯只见李白墓前一方小碑和燃烧的野火,报以不平之鸣,哪里有李白祠?开成间任当涂县令的诗人许浑《经李翰林墓》诗曰:“不堪遗冢在,荆棘楚江湄。”许浑只见李白墓是江边荆棘丛中的一堆孤冢,报以不平之鸣,哪里有李白祠?韦庄《过当涂县》诗曰“谢公山有墅,李白酒无楼。采石花空发,乌江水自流。”则把没有楼直接了断地记载下来。既然自中唐至北宋早期采石根本没有李白祠的存在,康熙《太平府志》又怎么会说“始基于唐”呢?寻络该志,发现修志者将上引白居易《李白墓》诗的诗题改作了《谪仙楼》,问题出在此处。但经查,《白氏长庆集》、《全唐诗》及所有各种白居易诗集,此诗之题均作《李白墓》,从没有作《谪仙楼》的文本,读此诗也可发现其内容与“谪仙楼”毫不相关。本是证明李白墓周荒草无限、绝无祠宇的诗,经修志者一改诗题,反而成了始建谪仙楼的佐证。这真是极其粗疏而又拙劣的伎俩!没想到在《太平府志》刊布十一年后,《江南通志》即予抄录,于是使“谪仙楼始基于唐”的谬讹播远深及,影响至今。因此极有必要予以澄清。

    乾隆《当涂县志》干脆去掉了太白楼与李白祠、清风亭的因承关系,云“太白楼在采石江口,唐元和间建。原名谪仙楼。宋天圣间知县滕宗谅修。明正统五年,巡抚周忱肖太白像祀于楼,楼后建清风亭。本朝顺治初年毁。康熙元年,郡守胡季瀛倡募重建。”这部县志与康熙《太平府志》一样,既收录了周忱《清风亭记》和许岩光《重建太白楼始末》文章,却无视他们的记载,也将白居易《李白墓》诗题改作《谪仙楼》,并且将太白楼始建时间断在了中唐元和年间(806—820),而不说明任何依据,更有甚者,修志者完全抹杀了周忱建楼之事,说他只是在楼中供奉了一幅太白像而已,真不知他们与二百多年前的周忱有什么芥蒂?如果仅用粗疏来解释,总不至于粗疏到如此不尊重史实的地步吧!滕宗谅即滕子京,县志所说他任当涂知县的天圣间(1023—1031)也属北宋早期。前已引曾巩之言,说明北宋早期采石并无李白祠,曾巩于嘉佑元年(1056)进士及第,同年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与天圣年相距二十五年,如采石已有李白祠,他怎么可能说李白墓在民家竹园中?又怎么可能在《谒李白墓》诗中写道:“世间遗草三千首,林下荒坟二百年”?其后不久的当涂籍诗人郭功甫也在《采石渡》诗中写道:“骑鲸捉月去不返,空余绿草翰林坟。”是说采石李白坟在一片绿草之中,四旷空然也。因此,乾隆《当涂县志》说天圣间滕子京修太白楼纯属子虚乌有。查检滕子京生平,他曾以筑岳阳楼而名动一时,范仲淹为此作了千古之文《岳阳楼记》,修志者是否将岳阳楼变成了太白楼呢?康熙《太平府志》也只载:“金陵僧志安于化城寺得会昌中所传李太白真本(墨迹),知县滕宗谅绘传之。”仅此而已,此外别无它事。明清其它方志均未记载滕子京修楼之事,可见乾隆《当涂县志》记载之荒谬。而乾隆十二年成书的《大清一统志》对采石太白楼的始建则采取了回避的笔法,只云“谪仙楼在当涂县西北采石,濒江,以太白旧游建。”《一统志》由各省纂辑通志中采择,这说明当时安徽省编纂通志的审慎但又是不求甚解的态度。

    但是清道光二十二年再修的《嘉庆重修一统志》却又换了一种说法。其云:“太白楼,一名谪仙楼,在采石矶,即太白祠。唐元和中建。陆龟蒙诗‘谢朓青山李白楼’是也。”陆龟蒙为唐代诗人,既云“李白楼”,不就是说唐代有太白楼吗?其实这只能说是修志者的粗心。因为其所引诗句出自陆龟蒙《怀宛陵旧游》,全诗为:“陵阳佳地昔年游,谢朓青山李白楼。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诗题中的“宛陵”为汉置县名,隋开皇九年改名宣城县。诗中的“陵阳”为山名,《舆地纪胜》载:“陵阳山在宣城。”即今宣州市区之南部。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郡太守时,郡衙即在陵阳山,约今宣城中学所在地。谢朓于衙北建高斋,作为遥望敬亭山、宛句二水和吟咏赋诗之所。此地今人称为“府山头”。谢朓所建的高斋,数有修葺,后人称为谢公楼或北楼,成为唐以后历代文人登临吟咏的胜地。李白亦曾在宣城游览谢朓所游之地,并曾多次登览北楼,写下许多著名诗篇,因此北楼又被称为“谪仙楼”,宣城方志中历历有载。陆龟蒙诗中的“谢朓青山”指宣城陵阳山、敬亭山等谢李遗迹,“李白楼”指北楼,与当涂青山和采石了无关涉。《嘉庆重修一统志》张冠李戴,生拉硬扯,以此作为采石太白楼(李白祠)始建于唐元和中的证据,岂不是大错!而光绪三年修成的《安徽通志》照抄《嘉庆一统志》,只能说明其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又有人以光绪八年曹笙南的辑《李翰林姑孰遣迹题咏类抄》一书,收有元初诗人陈孚《谪仙楼》诗一首,设问谪仙楼有否可能建于明代以前?1990年出版的《采石话源》已经指出:“读其诗,陈孚之作语意与谪仙楼无涉,疑曹笙南传抄有误。” 近年笔者在《元诗选》二集丙集《交州稿》中发现此诗,题作《采石月题蛾眉亭》,印证了上述推断。 

    这样,太白楼(谪仙楼)和李白祠建于唐宋所有说法均被一一推翻拨正,虽民国时所修诸如《当涂县志稿》、《采石志》、《采石矶风景名胜小志》以及近年所编辞书方志仍沿袭康熙《太平府志》和乾隆《当涂县志》之说,均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成为一错再错之论。要之,采石镇李白祠有可能建于北宋晚期,采石山谪仙楼肯定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至康熙元年(1662)重建谪仙楼时,才将李白祠移建楼后,终成祠与楼合璧的规制,总其名曰太白楼。

    之后,太白楼在清代至民国的修建情况如下:

    清雍正八年(1730),太平知府李[日章]倡募修缮太白楼(李白祠)。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太平知府张丕昌、县令吴存楷倡募修缮太白楼(李白祠)。至咸丰四年(1854),太白楼、李白祠、清风亭及采石山、采石镇其它庙宇民居,悉为清军提督邓绍良部下傅振邦、江长贵诸军在攻占采石时烧毁。

    清同治八年(1869),林道人(名未详)在太白楼原址建平屋三间。志未详所用,或为简易之李白祠,与太白楼修建无涉。

    清光绪元年(1875),兵部侍郎彭玉麟损资重建太白楼,直隶总督李鸿章损资重建李白祠并塑李白像。重建之事由长江水师副将陶立忠主持,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参与协谋。于光绪三年(1877)四月重建工程告竣。仍书额“谪仙楼”。此次重建未再建清风亭。李白塑像也由“暂托一枝”中的白衣高士改作头戴乌帽、身着宫锦袍的翰林学士形象。太白楼前又筑以庭院,院门额书“唐李公青莲祠”。光绪四年八月,李鸿章在天津行馆为太白楼撰楹联一幅。联云:“凭眺俯江流,想当年采石矶边,醉月谪仙,望古独携怀谢句;登览馀我辈,问此地天津桥畔,谈瀛海客,何人解草吓蛮书。”与此同时,彭玉麟巡江抵采石,“登楼眺览,把酒凭栏”,醉后绘梅花图一幅,并赋诗三首,命人镌碑嵌于太白楼东庑廊壁间。此即有名的“梅花碑”。

    民国二十四年(1935),当涂县政府拟将锁犀河以西之采石山辟为采石公园。采石镇绅鲁亚鹤向各界募捐修葺太白楼。4月22日《申报》全文刊载安徽省建设厅于4月20日初步拟定的采石公园简要设计。11月9日上午,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秘书邵元冲等二十余人至采石公园游览,传说在太白楼撰楹联一幅。联曰:“胜迹画图中,莫辜负此日登临,倚山枕渚;奇才诗酒老,忆记取当年狂放,动地惊天。”临行,蒋介石特嘱当涂县长刘一公,尽快按规划建设采石公园,以“阐扬东南名胜”。综上计之,采石太白楼自明正统五年始建至民国二十四年,四百九十五年中修建了七次。平均间隔八十余年修建一次。李白祠自康熙元年与太白楼合璧后修建六次,其中除了同治八年建平屋三间一次外,与太白楼同时修建五次。光绪三年完成的太白楼(李白祠)建筑规制一仍至今。

    1958年,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决定维修太白楼(李白祠)。1959年成立马鞍山李白纪念馆,馆址太白楼内,开始文物馆藏制度。

    1978年,政府决定大修太白楼(李白祠),由城市建设局实施。1979年竣工后太白楼(李白祠)向游人开放。

    1987年,市政府决定将光绪十六年(1890)建筑的彭玉麟祠(即彭公祠,原为承天观旧址)改建为李白纪念馆展厅。将彭公祠后院粹然亭修葺后易名清风亭。11月3日在完成布展后召开的纪念李白逝世一千二百二十五周年大会时向游人开放。11月3日,中国李白研究会筹备委员会,经全国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李白研究专家学者推举,宣告成立。李白纪念馆自1986年开始进行积极有效的文物书画等藏品的征集活动。1992年,藏品由原来的一千余件册,增至三千余件册。

    1990年,市政府针对白蚁侵蚀,对太白楼(李白祠)进行维修,调换已被白蚁蛀蚀的楼柱,增加了木制楹联和匾额。 

    以上解放后五十年太白楼(李白祠)共修缮四次,平均十二年维修一次。 

    《文物天地》杂志1990年第3期刊载署名《采石太白楼》一文,其中写道:今日太白楼“一仍光绪三年之制,楼前祠后,倚青山而面大江,气宇轩昂。太白楼高18米,宽17米,共三层。一层名思咏厅、二层名李白纪念堂、三层名风月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匾额。两侧各有庑间和庭院。太白楼为我国传统的建筑式样,重阁飞檐,镶以金色剪边,歇山屋面上铺以黄色玻璃瓦和鸱吻走兽脊饰,筒瓦滴水。整个建筑造型美观,挺拔壮丽。因光绪元年系由湘军水师将领陶立忠督建,故而又具有典型的湖南建筑风格。楼后李白祠依山而筑,门头有彭玉麟所书‘李白祠’匾额和清长江水师提督师李成谋所书‘气盖天下’横额。祠前有石级与太白楼一层相通,两侧与太白楼二层以庑廊相连。太白楼大门两旁有石狮一对,雕刻精细,形态活泼。”

    “为了加强对太白楼的管理,1959年成立了李白纪念馆,开展文物和李白诗集版本征集、收藏和研究工作。1973年,经郭沫若、刘开渠先生审定,并在沈从文先生具体指导下,由女雕塑家阎玉敏制作李白站、坐两尊楠木雕像。1987年,又将太白楼东侧的清代建筑彭玉麟祠的六座楼堂,改建为李白纪念展室,并新建了碑廊,恢复了清风亭、后花园等建筑。目前,整个李白纪念馆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收藏文物、古籍、书画计二千多件册,成为国内外研究和凭吊李白的胜地,每年接待中外游客二十余万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博卷》已将马鞍山李白纪念馆列为辞条。

[来源:https://www.libaiwang.com/lb/201208/6808.html ]
诗仙李白网
【和卢侍御通塘曲】
【山鹧鸪词】
【古意】
【草书歌行】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临路歌】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
【玉真仙人词】
【怀仙歌】
相关诗词
谪仙楼赋
汇刻谪仙楼楹联序
《谪仙楼诗》后跋
《谪仙楼集》图引
《谪仙楼集》序
谪仙楼碑
谷氏重塑李谪仙像碑记
募建采石谪仙楼记事
“谪仙人”始于李白自称
“辅弼”与“谪仙”——李白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