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李白 >> 诗仙李白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再谈李白《九日龙山饮》 ——兼答张才良、杭宏秋二同志
作者:诗仙李白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1:01:15
载入中…
 

 

     研究李白诗中的“龙山”之所属,是旨在给李白诗歌准确系年寻找一些较为可靠的根据。抱着这个目的,我于一九八六年在《天府新论》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李白诗中之“龙山”考》的小文。不期两年来,竟引起了学术界不少同仁和友人的关注。如《李白研究动态》总第七期中,就载有张才良《桓温游龙山与李白龙山饮——兼评〈李白诗中之“龙山”考〉》、杭宏秋《李白(饮)诗中“龙山”属地考——兼与王辉斌同志商榷》二文。又悉,张文还将在《天府新论》上删节刊发。以上,实在是我在撰写该文时所不曾料及的。拙文用功不深, 仓卒成篇,粗疏难免。然张、杭二文所指出之“不正”处,及其所商榷之见解,我经过再三推敲,觉得实在难以苟同。故再撰此文。以继《考》文之续,并对张、杭两位同志的“评”、“商”进行答复。不实之处,还请继续批评。
一、“事遂寝”究为何指
为了论证《九日龙山饮》中之“龙山”在江陵,我于《考》文中针对王琦注此诗所用的“疑必温移镇姑孰时事”九字,引了《晋书·桓温传》如下一段文字进行论述:
///// GK2〗 鲜卑攻洛阳,陈佑出奔,简文帝时辅政,会温于冽洲,议征讨事,温移镇姑孰,会哀帝崩,事遂寝。(原文标点如此,见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卷九八,以下所引版本同)
然后由此得出结论:桓温因“会哀帝崩”而将“移镇姑孰”事作罢论,此即所谓“事遂寝”。但张、杭两位同志的文章,非但不同意我的结论,面且认为我“将意思完全理解错了”,“显为断章取义的解释”。于是,二文又分别举出了《资治通鉴》、陆游的《入蜀记》等材料,来说明其商榷的正确性。不错,《资治通鉴·晋纪》卷二十三,确对桓温移镇姑孰事进行了记载:
兴宁三年春正月,……大司马温移镇姑孰,二月,……司徒昱闻陈佑弃洛阳,会大司马于冽洲,共议征讨事。丙申,帝崩于西堂,事遂寝(见上古影印本第六百八十页)。
我想,无论是谁都应该承认,司马光写上述文字,应主要是以《晋书》为依据的。但我们细加考释,就会发现,司马光此处不仅与《晋书·桓温传》有出入,就是《桓温传》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矛盾,特别是与《晋书》其它《传》、《纪》相比较,就更为明显。
我们先将《通鉴》与《桓温传》进行比较。
首先,《通鉴》对《桓温传》所述诸事,标明了具体时间:桓温移镇姑孰在兴宁三年正月,司马昱会桓温于冽洲在二月。但考查整部《晋书》,凡与桓温有关之《纪》、《传》,均无 此记载,此是其一。其二,《桓温传》在“议征讨事”的后面,有“温移镇姑孰”五字,《通鉴》却给删了,而此却是至关重要的一句(详下)。这一删 ,就表明“事遂寝”乃指“议征讨事”,确为“哀帝崩”而言。殊不知史实并非如此。这就涉及到《桓温传》与《晋书》中之《传》、《纪》作比较了。
《桓温传》云:“……受鼓吹,余皆辞。复率舟军进合肥。加扬州牧、录尚书事,使侍中颜旌宣旨,召温入参朝政。温上疏(略,其大意是不同意入朝)……诏不许,复征温。温至赭圻,诏又使尚书车灌止之,温遂城赭圻,固让内录,遥领扬州牧。”接下去便是“会哀帝崩、事遂寝”云云。
如果我们将这两段文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就不难看出,桓温在离任荆州后,是几番抗诏不入朝的,而诏不仅不许,而且还专门派了侍中颜旌、尚书车灌往而“止之”。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桓温才不得不“遂城赭圻”,“遥领扬州牧”。
再看《哀帝纪》的记载(为方便起见,特将文字联缀):
兴宁二年五月…以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壬申,遣使喻温入朝,温不从。……秋七月丁
卯,复征温入朝。……八月,温至赭圻,遂城而居之。苻坚别帅侵河南,慕容 日 韦 寇洛阳,……九月,寇军将军陈佑留长史沈劲守洛阳,帅众奔新城。……三年二月,……丙申,帝崩于西堂,时年二十五。将此段文字与上面所引参读之,我们便知,晋哀帝司马丕在临死前,是念念不忘将桓温宣入朝的,而桓温则是愈宣愈不入朝(其不入朝原因已超出本文范围,我将在《桓温系年考》中
予以详述,此不赘),这就不得不由司马昱亲自到“冽洲”去“会”他了。而据上引《资治通鉴》所载,马司昱到冽洲的时间是在兴宁三年二月,其时距慕容 日 韦 犯洛阳已为半年,所谓“议征讨事”就很值得怀疑了(请注意,《简文帝纪》没有马司昱会温于冽洲“议征讨事”的记载,《哀帝纪》亦然,如此关系国家安危之大事,二《纪》不载,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据此,我们根据“议征讨事”后面的“温移镇姑孰”五字,并合勘上面的考述可以揣知:司马昱此行,是继侍中颜旌,尚书车灌后,对桓温的再次宣诏。所不同的是,司马昱此次改变了以往用诏相宣的办法,他是打着“议征讨事”的旗帜去“会”桓温的。因为他清楚,若不如此,此行亦将如前二使那样失败而归。但桓温是时据上引诸材料,虽然尚未至姑孰,他却是一如既往“不从”而要“移镇姑熟”的,他的由“镇宛”而“率舟军进合肥”,再由“加扬州牧”而至“赭圻”到“于冽洲”,一路所行方 位,便是最好的说明。而此事到“哀帝崩”时,桓温才暂作罢论,此即所谓“事遂寝”之原委也。虽然“哀帝崩”暂时阻止了桓温的“移镇姑熟”,但他后来终于还是违诏到了姑熟。
由是看来,范文澜称其为东晋最有才能的野心家(详见《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是颇为中的的。通过上面的比较与考察,知《通鉴》所云“三年春正月,……大司马温移镇姑熟”,以及胡三省“温又自赭圻而东镇姑孰”的笺注,是完全不符合史实的。由是,也可再次证实我在《考》文中所作“事遂寝”指桓温移镇姑熟之结论是正确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晋书·慕容 日 韦 中有如下记述:“日韦遣其宁东慕容忠攻隐荥阳,又镇南慕容尘寇长平。时晋寇军将军陈佑戍洛阳,遣使请救,帝遣桓温援之。”按:陈佑戍洛阳时间,史无明载。考《桓温传》有云:“隆和初,寇逼河南,太守戴施出奔,……温使竟陵太守邓遐率三千人助佑,并欲还都洛阳。……改授并、司、冀三州,以交、广辽远,罢督都,温表辞不受。
”则陈佑戍洛阳当在是年前后。其“遣使请救,帝遣桓温援之”事,知不为兴宁二年八月慕容 日 韦寇洛阳时。若为是次,则与《慕容 日韦 传》有别:“兴宁初,……豫州刺史孙兴上疏,请步率五千先图洛阳。日事纳之,……寻而陈佑率众出奔陆浑,河南诸垒悉陷于希。”前者述陈佑奔新城(
详《哀帝纪》),此次是奔陆浑,二地治所,一在今河南伊川,一在嵩山西北(详《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奔地既异,则战事自别,不可混之。司马光由于未能细察桓温上述史实,已成错误,而张、杭二文之结论,则正是在这种错误上的继续。
二、“孟嘉落帽”确在江陵龙山
论证“事遂寝”何指,并非是研究桓温生平,而是欲借其作为“孟嘉落帽”确在江陵龙山的证据之一。现在我们根据上考,并与《晋书·孟嘉传》合勘之,证明我在《考》文中的结论是对的。对于这一点,张才良同志的文章予以了肯定,并举出了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作为佐证进行补充。但杭宏秋同志不同意此说,理由有以下几点:一、“九月九日,温燕龙山”非征西后事。二、陆游《入蜀记》认为“孟嘉登高落帽处”在当涂龙山。三、张九龄《九月九日登龙山》诗不能作为证据。四、“小重阳”典故与孟嘉落帽毫无关联。其实,这四条理由均无法成立。下面予以逐条辩驳。
关于第一条。《晋书·孟嘉传》云:“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坠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座嗟叹。”这是目前我们所见到关于孟嘉落帽最原始的材料之一。在这条材料中,有两点值得注重:一、桓温为征西将军;二、孙盛在座。
桓温为征西将军,据《晋书》本传,在永和二年西伐还江陵时:“永和二年,率众西伐。……振旅还江陵,进位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若据杭文为桓温移镇姑孰时,其间已是近二十年之时间,此一则与陶渊明《孟府君传》不符,二则与孙盛宦历亦相悖。《孟府君传》云“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
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座。……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座……。”按:陶渊明的外祖父即孟嘉,而孟嘉又是陶侃的女婿,嘉之四女即渊明生母(详见钟忧民《陶渊明论集》),按理,陶渊明所撰之文应为可信。文中言孟嘉偕桓温九月九日游龙山时,桓温拜征西大将军,其四弟二甥及孙盛均在座,无一虚构。《晋书·孟嘉传》所云当本此。至于桓温之四弟在座事,张才良同志的文章已进行了史料排列,兹略。孙盛据《晋书》本传,知他跟随桓温数年,后“从入关平洛,以功进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其出为长沙太守,张文考订在永和十二年之前,是很有道理的。
以上表明,桓温九月九日燕龙山是在其拜征西大将军的永和二年,因为是年其西伐成功,振旅还江陵后,即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真可谓双喜临门,故有重阳登龙山之雅兴。关于第二条。陆游《入蜀记》,是他在乾道五年被起用为四川夔州通判,从故乡山阴启程(翌年五月十八日)到达任所(同年十月二十七日),于旅途中所撰写的一部日记体游记。其中所记地方风物、名胜古迹等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附会颇多,如他不加考辩就说“昭君村在香溪”,即为一例。其实,唐代诗人杜甫刘禹锡、崔涂,以及司马光、明季黄幼藻等人的作品都记述其故里在夔州巫山,宋王十朋、明曹学亻全 曾亲历其地进行了考察,证明陆说为误(对此,我在《昭君故里在巫山考辩》中已详述之,可参看,兹不赘)。其云“孟嘉登高落帽处”在当涂龙山,亦误。按当涂确有龙山,不仅《元和郡县图志》予以记载,就是李白在晚年也登过其山,如前所述,其绝不是孟嘉落帽之处。这是因为陆游本人并未登过当涂龙山,他只是站在凌台上“南望青山、龙山、九井诸峰
”而巳。由此看来,陆游的“龙山,即孟嘉登高落帽处”之结论,若不是想当然所致,就是受了《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地理丛书之影响而使然。而二书我在《考》文中已指出其误。因此,用陆游《入蜀记》来证实“孟嘉落帽”在当涂龙山,是没有丝毫说服力的。关于第三条。我在《考》文中为了证实李白《饮》诗作于江陵龙山,曾引张九龄《九日登龙山》诗作进一步考证,然杭文认为其中只有“桓公旧台上”一句指桓温,不足信。
其实,张九龄这诗的重心并非咏 史,他旨在借重阳登龙山以抒发自己胸中之郁闷。即便如此,“桓公旧台上”的前面“楚客凛秋时”、“东弥夏首阔、西拒荆山壮”诸句,已是将龙 山的地理位置,风土概貌交待得十分清楚的。张九龄在荆州任长史前后凡三年,曾多次出巡荆州所辖之“行县”,对江陵风物了如指掌,又亲登过龙山,其云“旧台(龙山落帽台)”为“桓公”当年燕集之处,应最为可信。但杭文中宁可弃此而相信陆游《入蜀记》“南望龙山”的结论,实在令人遗憾。此外,杭文还从张九龄早于李吉甫80多年,李白也比李吉甫大57岁着手进行循环排比,然后用“不大可能”、“应”等否可两存的词,来说明李吉甫对孟嘉落帽之龙山,“不会指错出处的”,其用心虽良苦,但主观成份未免太重。至于以桓温镇荆州、 姑熟之时间长短作比较,则是更不足以相论的,故罢。
杭文的最后一条理由是:“至于以‘小重阳’的典故,这些与孟嘉落帽都无丝毫联系的。”“小重阳”的典故,虽然与孟嘉落帽无直接联系,但《考》文所讨论的主题,是李白《九日龙山饮》诗中之“龙山”,而龙山自然要与孟嘉落帽相牵连。这正如本文开篇所言,弄清李白诗中“龙山”之所属,是旨在准确系其作年,二者既互为牵连,怎么能说无丝毫联系呢?
何况我引“小重阳”的典故,是针对《九月十日即事》一诗用的。大概凡从事李白研究及对其诗有爱好者,对《九日龙山饮》与《九月十日即事》为同时同地之作,不会有什么微词吧。既然如此,讨论《饮》诗,自然就会对《即事》有所顾及。“小重阳”典故出自《岁时杂
记》:“都城重九后一日宴,尝号小重阳。”“重九后一日”,自然指九月十日,据此,知李白《九月十日即事》写于“小重阳”。现既已知李白《十日》诗写于“小重阳”,与《九日龙山饮》为其同时同地作,那么,考订其作地,就不能不注意“都城”一词了。我在《考》文中说:“‘都城’,即古荆州春秋时楚国曾在此建都达四百年之久。若这诗写于当涂之龙山,当涂乃宣州一属县,何得可称‘都城’?”杭文力图欲将李白《饮》诗“商榷”作于当涂,自然就认为“毫无联系”了。其实,我们从“都城小重阳”的典故中弄清了《九月十日即事》之作地,而是诗又与《九日龙山饮》为同时同地作,那么《饮》诗中的“醉看风落帽”之“落帽”处,不在当涂龙山也就十分清楚了。
江陵龙山,不仅“小重阳”日人们喜采菊集宴,就是重阳日之“籍野饮宴”也是历史悠久,宗懔《荆楚岁时记》“野游登高、佩茱饮菊”条对此有专门记述,可参读。是地既有如此悠久之“乡习”,又加之孟嘉落帽之佳话也“发源”于斯,作为诗人的李白,登龙山而吟,自 然要将这些“题材”熔铸于诗内,而这,与中国诗歌心理学的主旋律正相符合。
通过以上的考述,李白《饮》诗中的“龙山”在何地,孟嘉落帽又“产生”于哪座龙山,已是一目了然的了。
三、《九日龙山饮》的作年
此诗之作年,詹《李白诗文系年》,安旗、薜天纬《李白年谱》,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等,均系于李白晚年。我在《考》文中,将其系于长流夜郎途经荆州之际,主要是以“孟嘉落帽”在江陵而不在当涂为据。现在看来,当以拙文所系为是。上述诸谱之所以系于当涂,主要是对“孟嘉落帽”没有探讨清楚所致,或者说是受了《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 宇记》、《元丰九域志》、《太平府志》等书影响而成误。
张、杭二文,亦主晚年说。是诗究竟是李白晚年作,还是流放时途经江陵的产物,前面的考述本来其“庐山真面目”已呈现,无须再加讨论,但为了增大其作于江陵的正确的系数,兹从孕育李白这两首诗的背景、思想、心情,以及诗歌的本身着手,作以下简单讨论,以供晚年说者参考。
纵观李白晚年寓居当涂之作,很少有再次提及从永王东巡及长流夜郎事的,此时诗歌,笔调大都洗炼清新,情绪 乐观,而诗人的生活,或“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或欲叶落归根,“三春三月忆三巴”;或“恬然但觉心绪闲”,一言以蔽之,其晚年是在“觞”与“闲”中度过的,怎么会发出“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的凄清之声呢?而此种声调,我们只有在他长流夜郎的途中才能听到。至于象《赠刘都使》一诗,虽然格调有别,且“衔哀流夜郎”五字旧事重提,但是诗是否应系于当涂所作,尚须讨论。
细加把玩《饮》、《即事》二诗,知其当写于李白心情极为舒畅与十分凄哀之同时。考李白生平,他这种热冷并存于一时的心情,只有在长流夜郎才有(相对二个“龙山”而言)。乾元元年八月,尚书郎张谓出使夏口,李白与之相逢,由张谓出面斡旋而小憩一时。是时,白曾 偕张谓、沔州牧杜某、汉阳宰王某等,月夜泛舟,“觞于江城之南湖,乐天下之再平”,“席上文士辅翼、岑静以为知音。”心情之快慰,于此可见一斑。未几舟行江陵,余兴未尽,佳节又至,重九登龙山,菊花遍野,加之是处又为“孟嘉落帽”之“产地”,因而李白以“逐臣”的身份,唱出了“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的欢悦诗句,其心情与郎官湖泛舟不相上下。然而,酒醒天明,“小重阳”再度登龙山,举目四望,昨日遍地的菊花,已被素有“籍野饮宴”之习的当地人采摘无几。此时此景,勾起了李白对当年孟嘉的遥想,并对比自身眼前的境况,昨天 的欢悦余情,顿时化作一盆冰水:“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高度的乐观、低度的凄漠,是导致李白在江陵龙山写出《饮》、《即事》二诗的最好温床。若换作当涂,何能有其?

 

[来源:https://www.libaiwang.com/lb/201208/6682.html ]
诗仙李白网
【和卢侍御通塘曲】
【山鹧鸪词】
【古意】
【草书歌行】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临路歌】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
【玉真仙人词】
【怀仙歌】
相关诗词
李白研究之二十世纪国内研究
李白研究之金、元、明、清研
李白诗文注评(附诗译)
采石李白墓、李白祠、李白衣
附录一 纪念李白胜迹  考述
李白宅
重建李白祠记
李白赋
松江重礻右和李白《姑熟十咏
画李白脱靴图赞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