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李白 >> 诗仙李白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说古道今采石坟 ——妄测李白含冤自沉
作者:诗仙李白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1:01:02
载入中…
 

 

1987年5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庄明同志曾谈:“有些名人的墓,几个地方都有,象杜甫、李自成几个地方都争,很难定。李白墓只有一处(青山李白墓),没有争议。”我认为就省、市、县之间来说,固然没有争议,但是在当涂县境内,至少采石江边还有个李白坟值得“发掘”一下。当然,这个李白坟并不是1972年新建在翠螺山(采石山)的那个李白衣冠冢,而是采石江边一座湮没无闻的古坟。 一、采石李白古墓“发掘”简报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李白于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市)逝世,葬该县龙山东麓。五十五年后,即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范传正又迁葬于同县青山(谢公山)北麓。在迁葬一年后,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李白墓》一诗: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我感到这个“采石江边”的“李白坟”,既不是最初的龙山墓,也不是后来的青山墓。因为龙山、青山各距大江二三十里,墓地都在半山坡,不好称之为“采石江边”。那么唐代“采石江边”是不是另外还有个“李白坟”呢?答案该是肯定的。不光有白居易诗为证,晚唐人许浑“不堪孤冢在,荆棘楚江湄”(《途经李白翰林墓》)①、五代人贯休“宁知江边坟,不是犹醉卧”(《古意九首之一》)、宋代人梅尧臣
“弄月人何在,孤坟细草中”(《采石怀古》)、宋代无名氏“采石江边一?土,李白诗名耀千古”都留有类此的诗句。句中“采石江边”这座湮没在荆棘和细草中的“孤冢”与白居易所题“绕田无限草连云”的外景是一致的。可见自唐至宋四五百年间采石坟和青山墓是并存的。此外,还有文献可考:北宋赵令
田 寺 说,“李白坟在太平州采石镇民家菜圃中,游人也多留诗,然州之南有青山,乃是正坟,或曰,太白平生爱谢家青山,葬其处,采石特空坟耳”。“世传太白过采石,酒狂捉月,窃意当藁葬于此”(《侯鲭录》)②。南宋程大昌说,“采石江之南岸田畈间有墓,世传为李白葬所,累甓围之,其坟略可高三尺许……又尝草瘗江边”(《演繁露》)。南宋王象之说,“唐李白墓在县东一十七里青山之北。……今采石也有墓及太白藁殡之地”(《舆地纪胜》)③。宋人所说这座“采石江南岸、菜圃中、田畈间”的“空坟”可不也是白居易所说“绕田无限草连云”的那个“采石江边李白坟”吗?据宋人理解,之所以有这座坟,是因为此地曾是李白“草瘗”之地、“藁葬”之地、“藁殡”之地。简言之,李白“卒于宣城之采石”(《本事诗》),因“葬阙官家礼”(项斯《经李白墓》),遗体曾在此地短暂停留过一个时期。当地村民为了缅怀这位薄命诗人,就在原地砌了这座空坟。北宋林和靖曾问“是甚移将采石坟”(《采石山》),也证明采石坟是遗体迁葬后,垒起来的空坟。李白怎么会“卒于宣城之采石”而被“草瘗、藁葬、藁殡”于“采石江边”呢?这就涉及李白的死因了。 二、李白含冤自沉采石江李白之死,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是病死的;一说是溺死的;另一说既不言病,又不言溺,只说“卒”,可称中立说。不过“卒于宣城之采石”(《本事诗》)这个“卒”字,似乎又向溺死采石江中倾斜了一下。我赞同溺死说。他是含冤自沉于采石江中的。采石这座空坟是遗体从采石江打捞上岸后用禾草临时掩盖过的地方。这里用得着“以今俗证古俗”的方法:笔者三四十年代在渭、洮、黄三河沿岸目睹过几起这类不幸事件。浮尸打捞上岸后先用干草盖起来,再去报告本地神头、会首、排头、保甲长等人。听说现在还是这样,先用草盖起来后,城镇报派出所,农村报生产队。李白溺死于采石江在唐代就盛传起来了。《唐摭言》云:“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容斋随笔》云:“李太白在当涂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晚唐至宋明,题咏李白“捉月而死”、“骑鲸升天”的诗文就更多了。如“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项斯),“君跨长鲸去不返,独留明月照江南”(宗臣),“当时醉弄波间月,今作寒光万里流”(吴璞),“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即上天”(李东阳)等等。我认为“江底抱月”、“骑鲸升天”不过是把惨不忍睹的死情美化、神化了一番。新、旧《唐书》本传和亲友《序》、《碑》怎不明言李白溺死的真相呢?那是有所忌讳的缘故。溺死,在封建时代被认为“横死”,依古礼属不祥,亲友不能吊唁,还有碍子孙前程。《序》、《碑》作者提笔行文,不得不闪烁其辞,说是“病卒”,或者象李华那样,光一个“卒”字了结④。至于两《唐书》本传,不过是各家《序》、《碑》的翻版而已。这里又用得着“以今俗证古俗”的方法:时至现在,谁家如果有人“在家门外”非正常死亡(饿死、冻死、自缢、投水、卧轨、被杀……),仍然特别忌讳抬进家门,据说对家人不利。更不允许葬进祖坟,据说对子孙不利。向亲友报丧,也只说“不幸病故”、“突然逝世”、“故去了”、“谢世了”等等。亲友吊唁,也只题“音容宛在”、“驾鹤仙游”、“西望瑶池”之类,或者在花圈上光写一个“奠”字了结,从不说是怎么“横死”的。今俗如此,古俗亦然。清代注家王琦怀疑“岂古不吊溺,故史氏为白讳耶”不无道理。何止“史氏为白讳溺”,李阳冰《草堂集序》为李白最权威的传记资料,但是对白之下狱流放亦只字不提。大抵凡“不好听不称心”者,均在避讳之列。李白孙女曾告诉范传正“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宅兆, 倾属多故 ,殡于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这“多故”与溺死和“古不吊溺”是否也有点关系呢?项斯说,“葬阙官家礼”,“官家礼”怕也是“不吊溺”的。据说中世纪欧洲宗教也忌讳自杀:自杀者不能享受宗教祭典,送灵时不能唱圣歌。 三、李白被捕入狱,伤了神经李白明知“水中之月,了不可取”(《志公画赞》),怎会捉月自沉呢?因为五十七岁含冤入狱后精神受到了持久且剧烈的刺激,患了“心因性精神病”,即由心理因素造成的精神病。专家讲,“特别剧烈的精神压力,如身处逆境、事业失败、环境突变、蒙受不白之冤等,最容易引起这种心因性精神病”⑤。好在“精神病与天才本有不解之缘”([意]切萨雷·隆不罗索)。“精神病是天才的表现,这话已成为亘古的名言”(柳亚子)。姑不论所有的天才是否都是如此,至少李白没有跳出这个悲剧模式。他这病起源于一肚子说不尽的冤枉。他因附永王而被逮捕、被下狱、被流放、甚至一度险些被杀头。冤屈思想使他心灵受到了严重创伤。这超负荷的心理失衡给他种下了“心因性精神病”病因。古往今来,凡是被判刑的,总有不少人鸣冤叫屈。那么判李白“从逆”是否真的冤枉了他,我们不得不回顾一下这桩历史公案。安史叛军破潼关,唐玄宗成了逃命天子。急匆匆任太子李亨充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恢复黄河流域。任永王李(玄宗十六子)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稳定长江流域。但是,肃宗李亨违背父皇命令,趁乱自立为帝,逼他父亲交出了“传国玉玺”。又为巩固自己的王位,设下圈套,布阵捕杀了可能与他争夺皇位的潜在对手永王。“其实违背父命的是李亨而不是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第56页)。李亨僭位当了皇帝就成了胜利者。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胜利了的李亨,一定要把被他杀害了的李定为叛逆。否则他逼父杀弟就没有道理。李白既已入,当然就被列为“从逆分子”了。和玄武门之变差不多,这明明是皇室内部争夺权位的宫廷斗争。李白夹在中间作了这一干人的牺牲品。实则他“下庐山从永王东巡,并不算犯罪,而是冤枉。”“李一方面是体贴着唐玄宗的意志在办事,另一方面也想借永王之功扫荡胡尘,拯救天下苍生”(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第110页)。蔡宽夫亦云:“太白岂从人为乱者哉?盖其学本出纵横,以气侠自任。当中原扰攘时,欲借之立奇功耳”(《诗话》)。再全面看问题,当时大敌当前:“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西晋末永嘉之乱)”(《永王东巡歌·其二》)。“六龙迁白日,四海暗胡尘”(《赠张相镐·其一》)。李唐政府军与安史叛军的矛盾是全国压倒一切的主要矛盾。谁“顺”谁“逆”,明若观火。李白“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南奔书怀》),“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其二》),一直想“扫妖孽于幽燕,斩鲸鲵于河洛”(《祭九江文》),丝毫没有屈从于安史叛军的情节,怎能以“从逆”论处呢?要说“从逆”,象季广深这类为永王卖过命打过肃宗军队的将领,才是不折不扣的“从逆”,但是他摇身一变,“拥众归降”,反而位至节镇。李白是无一兵一卒的文弱书生,正好被当作替罪羊送上祭台。“李白因永王事坐监狱,遭流放,甚至几乎杀头,完全是一桩冤案。这是李白一生中遭到的最大一次打击。”(安旗《李白纵横探》第65页)明人王樨登说得很中肯:“嗟呼!禄山篡乱,翠华西幸,灵武之位未正,社稷危如累棋。以同姓诸王,建义旗,倡忠烈,恢复神器,不使未央井中玺落群凶手。白亦王孙帝胄,慨然从之。”“夫非逆而从者乃为逆乎”(《李翰林分体全集序》)?但是在那“嫫母衣锦,西施负薪”(《鸣皋歌送岑征君》)的动乱年代,是非颠倒,皂白不分,有什么道理可讲! 四、李白下狱流放,神经失常李白下庐山一个多月,永王李的部队就被唐肃宗打得一败涂地。“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南奔书怀》)!“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上留田行》)。他由丹阳奔至彭泽就被捕以“附逆之罪”投入浔阳狱中。平叛报国,反而成了罪人。“哀哉悲夫,谁察余之坚贞”(《雪谗诗赠友人》)!慢说酷爱自由的诗人李白,任谁也受不了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在狱中,他“万愤结缉,忧从中催。”“举酒太息,泣血盈杯”(《上崔相百忧章》)。在狱中,他“呼天而啼”,“泪血地而成泥”,“独幽怨而沉迷”(《万愤诗》)。在狱中,他“摧眉折腰低颜色”连声哀号:“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苍苍之天”,“脱我牢狴”(《万愤诗》)。在狱中,他哀求崔涣等朝廷大员“能回造化笔,或冀一人生”(《系浔阳狱上崔相涣》)。呼救声终于传进江南宣尉使崔涣和御史大夫宋若思等好心人的耳朵。他们为李白推复清雪,营救出狱。特别是宋若思竟放手使用他为参谋,并上书推荐“拜一京官”。然而肃宗朝廷仍然坚持“按罪当诛”,并不允准崔、宋等的申请。眼看人头就要落地了,又幸有人从旁请了比崔、宋等威望更高的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出面说情,李白才幸免一死,被判长流夜郎,这就使他泪尽而心碎了。“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一路上他“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赠别郑判官》)。极度悲痛中已显现出间歇性精神分裂症。不发病时依然是傲然自得的李白。发病时就会萌发自杀的念头。专家称之为“被害妄想症”。认为“与其被人折磨死、整死,还不如自己死了更干脆”⑥。极度失望时,他甚至还有过企图投身江流的行动,这当然是被人劝阻了。无风不起浪,这也绝不是“妄传”,要不然远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的杜甫怎么会听到这个“噩耗”,他不敢,也不愿相信李白会自沉,硬说怕是船只失事:“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梦李白·其二》);但是又写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梦李白·其一》);“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天末怀李白》),认为李白和屈原一样含冤自沉了。〖BT3〗五、李白晚景凄凉,发狂自沉李白这个病,在夜郎道上不过是间歇性始发症。愁苦中也在极力宽慰自己:“天命有所悬,安得苦愁思”(《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自知只有逆来顺受,死扣着“苦愁思”并不顶用。他也盼望有一天能蒙恩赦免:“三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赠别郑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还”(《流夜郎赠辛判官》)?“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放后遇恩不沾》)?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乾元二年(759)关内大旱,李白这名年近花甲(59岁)的“现禁囚徒”半道在巫峡得到了“放免”。“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龙凤脱网罟,飘摇安所托””(《古风·四十五》)?那时,他曾自负地幻想,朝廷会再度起用他:“襄王怜宋玉,愿入兰台宫”(《寄上吴王》);“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天日”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欲论文章”(《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送别》)。他也请朋友们推荐:“君登凤池去,勿弃贾生才”(《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天马歌》)。可是唐肃宗并不具备唐太宗那种化敌为友的气度,怎会起用一个“前后两迁逐”的“大赦犯”呢?虽然“报国有壮心”,但是“龙颜不回眷”(《江夏寄汉阳辅录事》)!非要“使此人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不可(《为宋中丞自荐表》)。
朝廷虽然如此冷遇,但是李白并没有最后绝望,并没有改变他扫荡胡尘的初衷: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上元二年(761)秋,李光弼出镇临淮(今安徽泗县一带)。六十一岁的“刑余之人”竞报名参军要带“罪”立功,“愿雪会稽耻(指长流夜郎事),将期报恩荣”。令人遗憾的是他“半道谢病还,无由东南征”。(《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今南京市)”(《金陵三首·其一》)。这个最后洗刷自己的机会又让病魔夺去了。“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积此万古恨,草木不复生”(《上留田行》)!悲观失望以至于此!任何灵丹妙药,也医治不了他心灵的重大创伤了。专家认为“心因性精神病”的病程长短与致病的精神刺激因素的解除有关。刺激因素解除越快,病程越短;解除越慢,病程越长。然而李白的精神刺激因素一直在加多、加重,与年俱增,永远没有解除的希望了。杜甫曾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以“古来”平均寿命论,诗人已是“白发如霜草”,“问影何枯槁”(《览镜书怀》)的老人了(六十一岁)。怎么也经受不住些许打击了。可谁想得到“世途多翻复”,“众鸟集荣柯”(《古风·五十九》):原来同情他的张镐、崔涣、宋若思等先后都遭到肃宗贬斥;原来很要好的朋友诗人高适等作了肃宗朝的新贵,和他背道相驰。这还不算,更可怕的是“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谗毁”(《赠张相镐·其二》),上层官僚还在制造着“按罪当诛”的舆论。老朋友杜甫曾“温柔敦厚”地揭露了这一阴谋:“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世人”是些什么人呢?总不会是平民百姓吧!加上沉疴越来越严重:“沦老卧江海”“病闲久寂寞”(《游谢氏山亭》)。加上生活越来越贫困:“欲邀击筑悲歌欢,正值倾家无酒钱”(《醉后赠从生高镇》)。加上周济越来越可怜:“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还要加上“稚子”伯禽尚未成家,或者成家尚未“立业”。还要加上“老妻”宗氏不是卧病,就是不辞而别。暴风雨般的不幸,诱发了他这次一发不可收拾的精神分裂症。他真的发狂了。不然远在西蜀的杜甫怎么也听见了。杜甫这次还是不敢、也不愿相信他是“真狂”,只是以“佯狂真可哀”(《不见》)为李白辩解。其实“佯狂”与“真狂”有什么绝对界线呢。不信请看,他悲喜无常,时而哭,时而笑。哭时写了《悲歌行》:“悲来乎!悲来乎!”“天下无人知我心”。“天虽长,地虽久”,“死生一度人皆有”。“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他悲,为自己悲,也为古往今来一切受冤屈的人悲。笑时写了《笑歌行》:“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他笑,笑那些是非不明,黑白颠倒的王公大臣。诗中屈大夫、李将军都是含冤自杀的。他们的冤魂已经给诗人在“指点迷津”。果然他留下了“绝命书”(《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仲尼亡兮谁为出涕?”然后他身着宫锦袍,喝足壮胆酒,傲然自得地投身江流,了结了他光采夺目而又蒙冤受屈的一生。“死是一门艺术,诗人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美国]西尔维亚·普拉斯)。明人丘浚《丁卯岁过采石吊李白》道破了个中真情:
〓〓 当时落水非失脚 ,直驾长鲸归紫清。至人虽死神不灭,终古长庚伴月明。  六、说完“古今”答客问西北方言把“讲故事”叫做“说古今”。说完了这个“古今”,有人问“李白不是死于病吗”?是的,李白有病不假。五十七岁出狱曾“卧病宿松山”。六十一岁参军又“半道谢病还”。六十二岁临终前“又疾亟”,以至“枕上授简”。一百多年后,皮日休(约834-902年后)说“竟遭腐胁疾”。一千二百多年后,郭沫若说,“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但是这与发狂自沉并无矛盾。身体剧痛反而会逼人自尽。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约636-695年后)就因风痹症困扰投颍水而死。《青年近卫军》的作者法捷耶夫受不了病痛煎熬也自己“解脱”了自己。又问“李白不是死于酒吗”?是的,他嗜酒如命。“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赠内》)。因此史书上说他“以饮酒过度,死于宣城”(《旧唐书》本传)。后人说他“载酒五湖狂到死”(宋·晁补之)、“醉而生兮醉而死(元·陈俨)。说他“捉月自投于江”(宋·程大昌)。这与发狂自溺也是一致的。又问“李白死前不是住在李阳冰寓所吗?住在紫极宫吗?住在龙山家中吗”?要说“古今”,就得说“古”又道“今”。不论李白住在什么地方,他都可以想方设法去到“魂兮归去”的地方。试看古今中外哪个决心自尽的不是躲过身边守护人员静悄悄奔赴“极乐世界”?正如精神病学家说的:“有些病人的自杀则是计划周密,方法隐蔽,一旦付诸行动,就很容易成功。”“有些病人在自杀之前,常佯装愉快,制造假象,使人麻痹大意,以摆脱家属的监护,来达到自杀的目的”⑦。据笔者所见所闻,有不少自杀的精神病人或者正常人都是这么干的。。又问,李白那么旷达乐观,虽有不白之冤,总不至含冤自沉吧?我认为诗人们的情感大都是跳跃式的,在逆境中有时会转个一百八十度的弯子。例如马雅可夫斯基曾说,“我决不跳进楼梯天井,我决不饮毒,我决不能扳起枪机对准自己的太阳穴”。但是后来在极度悲愤时,他又反其道而行之了。自杀未尝不是一种“自我解脱”的办法。 注释:
①楚江即长江,湄作水边解。②蒿同稿,脱粒后剩下的茎叶,如麦草、稻草等。③殡,殓而未葬。④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云:“年六十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⑤⑥⑦见张庆豪编著《家里有神经病人怎么办》,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

[来源:https://www.libaiwang.com/lb/201208/6668.html ]
诗仙李白网
【和卢侍御通塘曲】
【山鹧鸪词】
【古意】
【草书歌行】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临路歌】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
【玉真仙人词】
【怀仙歌】
相关诗词
没有相关李白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